斗口淀
在今山东利津县东北。《元和志》卷17蒲台县:“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在今山东利津县东北。《元和志》卷17蒲台县:“海,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回二里,俗人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之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甘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
一名胡岭关。在今河南济源市西。《金史·武仙传》: 正大七年 (1230),元兵攻卫州,“诏平章政事合达、枢密副使蒲阿救之,徙仙兵屯胡岭关,扼金州路”。即“胡岭关”。
在今江西庐山牧马场西约二里。《寰宇记》卷111江州德化县: 铁船峰 “峰顶有石船,色黑,故曰铁船”。《舆地纪胜》 卷25南康军: “许旌阳传云,旌阳与吴猛乘铁船自金陵还豫章,二龙挟船而行,戒舟人曰,瞑
即今广东信宜东北怀乡镇。明属西宁县,置巡司于此。在今广东省信宜市东北。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巡检司于此。
明洪武十五年 (1382) 降顺宁府置,属大理府。治所即今云南凤庆县。十七年 (1384) 复升为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顺宁府置,治今云南省凤庆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凤庆、昌宁等县。十七年复升
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2永宁州:东川河“在州东北。发源谷积山,流经州城西北,合于北川河”。
即今西藏朗县西古如朗杰。《清一统志·西藏》:古鲁纳木吉牙城“在喇萨东南六百二十里”。藏语意为“古如巴”(姓氏)的全胜宫。1960年并入朗县。又作古浪、衮米纳木佳勒。清康熙间置。在今西藏自治区朗县西古如
即今江西寻乌县南南桥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长宁县东南有南桥。光绪 《长宁县志》 卷1: 南桥堡 “距县五十里。东至伯公垇平远界,南至阳和山双桥界,西至石峡黄乡界,北至鹅子湖南厢界,领村
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西晋为河内郡治。隋开皇初为怀州治。十六年 (596)改为河内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沁阳市。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河内。东汉、晋、北朝曾是河内郡和怀州治所
即小峡。在今青海平安县西小峡乡境。《清一统志·西宁府一》:峡口山“亦名小石峡”。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新开河”条下:“中新河、下新河亦在江东门外,南去上新河十里,流通大江,官司船舫所泊处也, 皆洪武初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