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埭
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方山南秦淮河上。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使陈勋“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遣校尉陈勋屯田,于方山南截淮(今秦淮河)立埭,号方山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方山西秦淮河上。六朝时,为都城建康东南水上交通冲要。《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随王诞讨太子勋,遣刘季之与顾彬之向建康,“勋于是缘淮树栅以自守,又决破冈、方山埭以绝东军”。
在今江苏江宁县南方山南秦淮河上。唐许嵩《建康实录》卷2: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使陈勋“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遣校尉陈勋屯田,于方山南截淮(今秦淮河)立埭,号方山埭。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方山西秦淮河上。六朝时,为都城建康东南水上交通冲要。《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随王诞讨太子勋,遣刘季之与顾彬之向建康,“勋于是缘淮树栅以自守,又决破冈、方山埭以绝东军”。
南齐建武三年(496)置,属宁州。治所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新市镇。一说今屏山县。不辖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屏山、雷波等县地。后废。
又名大号山、北山、淇山。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淇水发源于此。《山海经·北山经 ·北次三经》: “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在今湖北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西。《晋书·桓冲传》:东晋太元二年(377),荆州刺史桓冲上疏曰:“南平孱陵县界,地名上明,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北枕大江。”于是移镇上明。《
在今河南通许县西。《方舆纪要》卷47通许县:上仓城在“县西八里。五代周世宗所筑,为漕运转输之处”。
即今江苏宿迁市西北四十里皂河镇。明置巡司于此。清时有刘马庄巡司、运河主簿及黄河北岸千总驻此。
即香溪之东源。在今湖北神农架林区东南、兴山县东北。《清一统志·宜昌府》: 深渡河“在兴山县北。西南流入南阳河”。
即今四川筠连县西北筠连河。《方舆纪要》卷70筠连县: 定川溪 “在县治西北。乱流自山而下,汇积成溪,其下流入石门江,注于大江”。
即今江西吉安市东南青原山。《舆地纪胜》卷31吉州: 青原山 “在庐陵县”。《明一统志》 卷56吉安府: 青原山 “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中有骆驼峰、鹧鸪岭,势甚乔耸。宋王廷珪诗: 异时黄鲁直,尝赋青原诗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八十四里舟枕乡。宋《咸淳临安志》卷24余杭县:舟枕山“在县(今余杭镇)西北二十五里。高一百七十六丈,周回一十里。山顶有石穴。古老云:禹治水维舟之所”。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虎丘山上。《吴地记》:剑池“旁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