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阳县
西汉置,属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文登市西南三十里宋村镇东南。以在昌水之阳为名。西晋初废。元康八年 (298) 复置,属长广郡。治所在今山东莱阳市东南二十三里。北齐属东莱郡。唐属莱州,永徽元年 (650) 移治今莱阳市。五代唐同光元年(923) 改名莱阳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文登市西南。以在昌水之阳得名。属东莱郡。西晋初省入长广县。元康八年(298年)复分长广县置,治今山东省莱阳市东南。唐永徽元年(650年)徙治今莱阳市。五代唐改为莱阳县。
西汉置,属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文登市西南三十里宋村镇东南。以在昌水之阳为名。西晋初废。元康八年 (298) 复置,属长广郡。治所在今山东莱阳市东南二十三里。北齐属东莱郡。唐属莱州,永徽元年 (650) 移治今莱阳市。五代唐同光元年(923) 改名莱阳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文登市西南。以在昌水之阳得名。属东莱郡。西晋初省入长广县。元康八年(298年)复分长广县置,治今山东省莱阳市东南。唐永徽元年(650年)徙治今莱阳市。五代唐改为莱阳县。
即四镇。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个军事重镇。显庆三年(658)、开元七年(719)曾以焉耆代碎叶。唐代安西都护府属下的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或焉耆)四个军事重镇,负责西域地区军事
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尚书·禹贡》 孔颍达疏引杜预云: “武王渡之,近世以来呼为武济。”
清道光四年(1824)改兰阳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兰考县。宣统元年(1909)改为兰封县。古县名。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兰阳县合仪封厅改置,治今河南省兰考县。属开封府。宣统元年(1909年)
即今河南许昌县北二十五里苏桥镇。民国《许昌县志》卷1:县北有苏桥集。
即九折坂,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大相公岭。《汉书·王尊传》载:益州刺史王阳“行部至邛郲九折坂”时慨叹于此。即“九折坂”。
即今广东台山市东南之大同河。《清一统志·广州府一》: 泥涌河 “在新宁县东南。源出百峰山,西南至广海卫烽火角入海”。
又作黄甫营。明天顺中置,属清水营。即今陕西府谷县东北七十里黄甫乡。弘治年间添设关城。《明史· 鞑靼传》: 成化元年 (1465),兀良哈“复渡河,围黄甫川堡”。即此。清设游击驻守。
1913年改道州置,属湖南衡阳道。治所即今湖南道县。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南部、南岭北侧、湘江支流潇水流域,西毗广西壮族自治区。属永州市。面积2441平方千米。人口66.6 万。辖9镇、10乡
即今安徽霍邱县西南城西湖的前身。《水经·淮水注》:穷水“流结为陂,谓之穷陂”。会贞按:“今霍邱县西南有洪塘湖,县西有西湖,尤大,皆丰河水所汇,盖穷陂之变名也。”见“穷水”。
即地斤泽。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宋史·党项传》: 淳化二年 (991),李继迁居王庭镇,赵保忠往袭之,继迁奔铁斤泽”。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