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柳城县

柳城县

①西汉置,属辽西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十二台营子。十六国前燕改柳城为龙城县,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北魏太平真君八年 (447) 废。

②隋开皇元年 (581) 置,属陈州。治所在今河南西华县西二十里。大业初属淮阳郡。隋末废。

③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龙山县置,为营州 (后改置柳城郡) 治。治所即今辽宁朝阳市。唐武德元年 (618) 为营州治,天宝元年 (742) 复为柳城郡治,乾元元年 (758) 仍为营州治。唐末废。

④北宋景德三年 (1006) 改龙城县置,属柳州。治所在今广西柳城县南凤山镇西北涂家村。取柳岭和龙城各一字为名。南宋咸淳元年 (1265) 徙柳州治此。元为柳州路治。明属柳州府,迁治今县南凤山镇。民国初属广西柳江道。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0年移治今柳江县 (大埔镇)。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县南。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此。东汉初废。十六国前燕复置。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并入龙城县。(2)隋开皇初改龙城县为龙山县,十八年(598年)改名柳城县,治今辽宁省朝阳市。历为柳城郡、营州、辽西郡治所。唐末废。(2)今县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柳州市区北部。属柳州市。面积 2124 平方千米。人口40.7万,49.6%为壮族。辖9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大埔镇。取柳岭和龙城各一字得名。汉、晋为潭中县地。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置龙城县,故治在今柳城县城西龙江南岸,唐移治龙江北岸。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龙城县置柳岭县。贞观七年(633年)废柳岭县并入龙城县,属柳州。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龙城县为柳城县,属柳州。元至清属柳州府。县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移今县南旧柳城,1950年迁今址。1913年属柳江道。1926年废道属广西省。1949年属柳州专区,1952年属桂西僮族自治区柳州专区,1953年属宜山专区,1956年属桂西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1958年属柳州专区,1971年属柳州地区,1983年划归柳州市。融江—柳江纵贯中部,东部为丘陵、平地,属岩溶残峰地带;中部平缓;西部为岩溶石山和丘陵交错地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甘蔗、玉米、花生为主,还有柑橘。矿产有煤、铁、锰、耐火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石等。工业有化肥、制糖、水泥、制药、造纸等。屯秋、枝柳、岔罗三铁路分别经过县境东、中、西部。209国道经此,并有公路通宜州、融水等地。水运可达融安、柳州。有观音岩风景区、楞寨山巨猿洞及宋代古窑址。


猜你喜欢

  • 东馆市

    即今江西临川市东南六十里东馆乡。《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临川县“航步镇”条下:东馆税课局“在府南六十里。元置,明朝因之,并置公馆于此。今税课皆兼领于有司”。后废。

  • 俺的干

    一名安集延。西辽属地。即今乌孜别克斯坦安集延。《明史·西域传》: 俺的干 “西域小部落。元太祖尽平西城,封子弟为王镇之,其小者则设官置戍,同于内地。元亡,各自割据,不相统属。洪武、永乐间,数遣人招谕,

  • 兴京

    后金的早期都城。天聪八年(1634)以赫图阿拉为兴京,在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三十里永陵镇东之老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改置兴京厅。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以赫图阿拉为太祖努尔哈赤以前的旧都,

  • 长安州

    ①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长兴州置,治所即今浙江长兴县。1362年复名长兴州。②明永乐五年(1407)属建平府。治所在威远县(今越南北部河南宁省宁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今越南河南宁省部分地。宣德

  • 雁头山

    在今河北霸州市东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 11 霸州 “莫金山” 条下: 台山 “东南五里有雁头山,以鸿雁群集而名。宋时有雁头寨”。

  • 高桐关

    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晋书· 吕光载记》: 东晋太元十年 (385),吕光自西域还,“苻坚高昌太守杨翰说其凉州刺史梁熙拒守高桐、伊吾二关。熙不从”。

  • 风门凹隘

    即今广东仁化县东北长江镇之风门垇村。《方舆纪要》卷102仁化县:风门凹隘“在县东北”。

  • 牙利县

    唐天宝元年(742)置,属静戎郡。在今四川理县东北。《寰宇记》卷80霸州:“牙利县去州五里。在小聋山上村置。”乾元元年(758)属霸州。后废。古县名。唐天宝元年(742年)置,治今四川省理县北。属霸州

  • 鱼泽障

    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效谷县颜师古注: “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

  • 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此 (一说封尧后)。故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自西周至战国,皆为燕国都城。《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一年 (前226),“王贲攻蓟,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丹军,取燕蓟城”。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