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梁山

梁山

①即吕梁山。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尚书·禹贡》: “治梁及岐。” 《方舆纪要》 卷42以为梁山即吕梁山。

②亦名东梁山、博望山。即今安徽芜湖市北长江东岸东梁山。《宋书·孝武帝纪》: 大明七年 (463),“车驾习水军于梁山”。唐许嵩撰 《建康实录》 卷12:孝武帝 “幸梁山……登梁山大阅水军于中江……立双阙于梁山”。

③亦名西梁山、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南六十里长江西岸,与东岸当涂县博望山 (东梁山) 相对峙,合称天门山。历为江防要地。《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七年 (463),“车驾习水军于梁山……于博望、梁山立双阙”。《陈书·世祖纪》: 天嘉元年 (560),“太尉侯瑱败王琳于梁山,败齐兵于博望”。唐李白《梁山铭》: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

④在今福建仙游县西北四十里。《方舆胜览》 卷13兴化军: 梁山 “在仙游西四十里。平田之中突起一峰,层峦插汉,多为神祠佛寺”。

⑤又作梁岳。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南,与云霄县接界。《新唐书·地理志》: 漳浦县有梁山。《方舆胜览》 卷13漳州: 梁山 “在城西。古记: 梁岳,闽中之望也。秀丽而崇圆,又名圆山。大峰十有二”。《清一统志 ·漳州府》 谓 “其中峰曰莲峰石,相传为齐武帝所赏”。

⑥在今山东梁山县南。本名良山。《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 “北猎良山”。《索隐》: “ 《汉书》 作梁山。” 《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北,径梁山东。袁宏 《北征赋》 曰: ‘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 山上有虎头崖、宋江寨,其下旧有梁山泺。

⑦旧名阳山。在今湖南常德市北三十里。《方舆胜览》 卷30常德府: 梁山 “旧名阳山。按 《旧注》云,阳山之女云梦之神,尝以夏首秋分献鱼。唐天宝六载始改梁山。汉梁嵩庙食于此,故以名山”。《方舆纪要》 卷80武陵县: “后汉初,梁松讨五溪蛮,尝经此,因名。”

⑧即高梁山。今四川梁平县东南与万县交界之精华山 (铁凤山)。《寰宇记》 卷149: 以为都梁山为剑阁铭之梁山。

⑨即凉山。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东之大凉山。

⑩一名高梁山。即今四川剑阁县北之剑门山。《山海经·中山经》: 崌山之 “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西晋张载 《剑阁铭》: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 《旧唐书·地理志》 剑门县: “大剑山有剑阁道,三十里至剑处,张载刻铭之所。” 《寰宇记》 卷84剑门县: “大剑山亦曰梁山。《山海经》: 高梁之山,西接岷、崌,东接荆、衡。”

(11)亦名梁州山。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尔雅·释地》: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州因山名。《舆地纪胜》 卷183兴元府: 梁州山 “在南郑县东南百八十里,与孤云、两角相接,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或云古梁州治也”。

(12)在今陕西韩城市西,接合阳县界。《尚书·禹贡》: “治梁及岐。” 《诗经·大雅 ·韩奕》: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 《春秋 ·穀梁传》: 成公五年 (前586),“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水经· 河水注》: “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谓斯处也,即 《经》 所谓龙门矣。”

(13)在今陕西乾县西北。《孟子·梁惠王》: “大王去邠,逾梁山。” 即此。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于此。《新唐书·朱泚传》: 德宗幸奉天,“使高重杰屯梁山御贼”。

(14)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方舆纪要》 卷55岐山县: 梁山“东连西安府乾州界,其最高处为箭筈岭”。


(1)古山名。(1)在今陕西省乾县西北,西南迤逦至今扶风县北境。周太王古公亶父自邠迁岐、逾梁山,即此。有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2)在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北。《诗·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即此。(3)“剑门山”的古称。(4)即“西梁山”。(2)今山名。(1)在山东省梁山县东南,黄河蜿蜒于西,京杭运河流经其东,北濒东平湖,南为平原。古名良山。汉文帝子梁孝王曾围猎于此,死后葬山麓,遂易名梁山。由大小十余个山峰组成。主峰虎头峰,海拔197米。唐、宋时黄河溃决,周成大泽,广八百里,即古“梁山泊”。相传北宋末年宋江领导农民起义曾以此为根据地。因《水浒传》驰名遐迩。山上及附近地区遍布水浒故事遗迹。虎头峰有“宋江寨”,寨中央有“聚义厅”,厅旁有石窝,传为旗杆石。寨北有黑风口,为梁山咽喉,传为李逵把守的关隘。峭壁上镌刻着“水泊梁山”四个大字。宋江寨东北有起义军演武场等。建国后,山上建有梁山起义陈列馆,山麓建有烈士陵园。(2)又称阳山、太阳山、风门山。在湖南省常德市北,与德山、平山称鼎城三足。主峰海拔560米。山势险峻。山顶有梁王宫,为祀东汉驸马都尉梁松所建,故名。建有太阳山林场,林木茂密,炎热酷暑游其间,有“六月寒”之感。

梁 山 水 浒 寨


猜你喜欢

  • 中央尖山

    在今台湾省台中县东北,与花莲县交界处。北距南湖大山约十二里。海拔3703米。为台湾著名高山。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尖山“此山峻起清秀,故名曰尖山”。

  • 巴林

    又称巴铃箐。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镇。清时有巴林汛千总驻守。“巴铃”系苗语音译,意为铃山。

  • 义桥

    在今山东临沂市西。《资治通鉴》:唐乾符三年(876),王仙芝攻沂州,“天平军奏遣将士张晏等救沂州,还,至义桥”。即此。

  • 宜兴州

    ①元元贞元年 (1295) 改宜兴府置,属常州路。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明洪武二年 (1369) 复为宜兴县。②元致和元年 (1328) 升宜兴县置,属上都路。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十五里小城子。明洪武

  • 石梯山

    ①在今山西昔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0乐平县:“石梯山在县东南六十里。石磴陡绝如梯。”②在今山西广灵县西。《清一统志·大同府》:石梯山“在广灵县西二十里。为驿路所经。 自麓至岭,石阶天然。明嘉靖中高

  • 峡口隘

    在今江西玉山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玉山县: 峡口隘 “在县西北。《闻见录》,自府城东二十里龙溪分路,由牛头岭临江湖出峡口,直抵县之北门,此往来间道也”。

  • 马虺溪

    常山港支流。即今浙江开化县东南马虺溪。《方舆纪要》卷93开化县:马虺溪“在县东。发源县东十五里白马山,下合大驶、小驶二涧,西南流三十五里至常山县境,注于金溪”。

  • 龙湾镇

    亦作龙安镇。又名靖安镇。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宋《景定建康志》卷16:龙湾市“在上元县金陵乡,去城一十五里”。《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二年(1352),陈友谅“至龙湾”,太祖“乘雨夹击,大破之。友谅乘

  • 庙头塘

    即今广西全州县东北七十里庙头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全州图: 东北有庙头塘。

  • 灵鹫山

    ①一名鹫峰山。在今福建福清市北。明王应山《闽都记》卷27福清县:鹫峰山“在县北隅,县治主山也。五代汉乾祐三年,有异禽来集,五色炳焕,或以为灵鹫也,故名”。②在今江西广丰县东。《舆地纪胜》卷21信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