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置,在今安徽无为县南七十里长江北岸。《新唐书·杨行密传》: “ (孙) 端、(赵) 晖次采石,行密自糁潭济,端等战不胜。” 北宋属无为县。
即武安州。在今内蒙古敖汉旗东白塔子。《辽史·地理志》 武安州:“太祖俘汉民居木叶山下,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
①西汉初以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故亦称吴郡。《汉书·高帝纪》:六年(前201),“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都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州王”。一说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汉书·灌婴传》:“度江,破吴郡长吴下
在唐东都城中,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部。《元河南志》 载: 漕渠东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为新潭。“长安中,司农卿宗晋卿开,以通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场,积石其下,于上布土。潭立石柱,马吉甫为其文,钟
在今河北衡水市南。《新唐书·地理志》衡水县:“南一里有羊令渠,载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贯城注隍。”
亦作屈烈儿河、屈烈河。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之归流河。为洮儿河支流。《方舆纪要》 卷18大宁卫: 屈烈儿河 “永乐十二年大驾北征,以兀良哈附阿鲁台为边患,移军击之,大败之于屈烈儿河东北深谷中,三
五代王闽时置,属龙津县。在今福建南平市西,富屯溪、沙溪交会之口。宋属剑浦县。《元丰九域志》卷9南剑州:剑浦县有西津镇。明嘉靖《延平府志》卷4古迹:废四镇,“延平旧有四镇……南平县西四十里,沙县、顺昌二
即高都城。在今河南伊川县东北伊河西岸。《史记· 周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阙县北三十五里。”本名高都城。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竹书纪年》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福禄寺礁。1935年公布名称为西石或神女庙石。1947年改名福禄寺礁。
即今广西田阳县西南右江南岸旧城村。《明史·地理志》 奉议州: “东有旧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迁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西南奉议。明洪武初移奉议州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