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场
①五代吴乾贞三年(929)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改置永安县。
②五代南唐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三里。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改置建宁县。
③旧名草鞋街。即今四川安县东北永安镇。清嘉庆《安县志》卷11:草鞋街“又名永兴(安)场,城北十五里”。
(1)五代唐升永安镇置,即今福建省建宁县西里心。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升为建宁县,移治今建宁县。 (2)五代吴乾贞年间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省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升为县。
①五代吴乾贞三年(929)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改置永安县。
②五代南唐改永安镇为永安场,在今福建建宁县西南三里。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改置建宁县。
③旧名草鞋街。即今四川安县东北永安镇。清嘉庆《安县志》卷11:草鞋街“又名永兴(安)场,城北十五里”。
(1)五代唐升永安镇置,即今福建省建宁县西里心。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升为建宁县,移治今建宁县。 (2)五代吴乾贞年间改永安镇置,即今湖北省咸宁市。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升为县。
即今新疆皮山县南阿克肖。清宣统《新疆图志》卷9:“由克里阳卡向南行九十里至阿克寿,草盛薪缺,有敖罕种民数户居此,尚有七十余户于各山沟牧放。”
清乾隆三年(1738)析海阳、揭阳、大埔、嘉应地置,属潮州府。治所在今丰顺县北丰良镇。《清一统志·潮州府》:丰顺县,“治丰顺镇, 因以为名”。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49年迁汤坑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汉刘向《说苑·奉使》: “楚使使聘于齐,齐王饗之梧官。”《水经·淄水注》: “系水又北径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径梧宫南。昔楚使聘齐,齐王饗之梧宫,即是宫矣。其地犹名梧台里。台基层
在今河南夏邑县西南五十九里马头镇。《魏书·地形志》 马头郡: “天平中复,治建平城。”即此。
即今云南华宁县东三十四里盘溪镇。清光绪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宁州 (今华宁县) 东有婆兮乡。
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淮水中。《元和志》 卷9新息县: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五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
清置,属寿阳县。即今山西寿阳县西北二十里宗艾镇。在山西省寿阳县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宗艾,人口 2950。清代为宗艾都治所,故名。1949年属寿阳县七区。1953年设宗艾乡
南宋宝庆三年 (1227) 升果州置,治所在南充县 (今四川南充市北)。淳祐九年 (1249) 徙治青居山 (今南充市南青居镇)。后废。元至元十五年(1298) 复置。二十年 (1283) 升为顺庆路
元泰定四年(1327)置,为顺宁府治。治所在今云南凤庆县南八里。明谢肇淛《滇略·版略》顺宁府:“地曰庆甸,蒲人世居之。”明洪武十五年(1382)废。古县名。元泰定四年(1327年)置,治今云南省凤庆县
元太祖十年(1215)改平州置, 治所在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辖境相当今河北陡河以东、长城以南地区。中统元年(1260)改为平滦路。蒙古太祖十年(1215年)改平州置,治卢龙县(今属河北)。属奉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