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浪卡子县

浪卡子县

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南,与不丹相邻。属山南地区。面积9000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2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浪卡子镇。浪卡子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意为“白鼻尖”。在此实指白色的鼻形山梁。曾译浪卡、浪噶子、浪噶则、郎噶子、朗噶孜、纳噶拉则、南噶子,又曾写作那则、那孜、纳噶尔、那戛子、那戛尔。元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地,在境内设十三万户之一的羊卓万户府(又译雅卓万户,曾译俺卜罗万户府)。明属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辖区,在此设宗。清统治西藏后,该地属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管理。清末归新设的洛喀基巧(山南总管)辖。1955年属江孜办事处。1960年朗格则宗(浪卡子宗)与白地宗合并,改设朗格则县。后正名为浪卡子县,属江孜专区。1964年打隆县并入,仍称浪卡子县,同时改属山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四周高突,中间呈低洼湖泊。羊卓雍错(湖)地处县境中北部,被誉为“西藏鱼库”和“圣湖”。在湖上建的我国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水力发电站已正式投入生产向拉萨并网送电。属高原温带气候。经济以牧业为主。畜产牦牛、犏牛、藏系绵羊、山羊、马等。农产青稞、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野生动物有藏野驴、盘羊、黄羊、猞猁、豹、狐狸、獐、水獭、旱獭以及黑颈鹤、藏雪鸡等。产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龙胆草、雪莲等。矿产有沙金。境内河、湖中盛产高原特有的无鳞鱼。有毛纺与皮毛畜产品小型手工加工业。特产“羊卓干酥”风干肉、“羊卓藏被”和银制茶碗盖、卡垫、地毯、藏靴、佛龛等。拉亚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羊卓雍错、桑丁寺、打隆寺。


猜你喜欢

  • 河市坝镇

    即今四川达县西南河市镇。民国 《达县志》 卷1: 河市坝 “距城三十里”。

  • 竺州

    唐永徽二年 (651) 置羁縻州,属茂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后废。

  • 任县

    春秋晋置,治所在今河北任县东之东固城。《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羽颉出奔晋,为任大夫”。即此。西汉仍为县,属广平国。东汉属巨鹿郡。魏晋属广平郡。北魏属北广平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

  • 掖县

    西汉置,为东莱郡治。治所即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改为掖侯国。后复为县。西晋为东莱国治。北魏皇兴四年 (470) 为光州治。隋复为东莱郡治。唐为莱州治。明、清为莱州府治。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胶

  • 落星石

    亦名德星石。在今江西星子县南五里。《水经·庐江水注》: “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因以名焉。”《舆地广记》 卷24南康军星子县: 落星石 “昔有星坠水化为石,县镇盖因

  • 升城

    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北。《水经·济水注》:“济水又径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升城焉。”东晋义熙中侨置太原县于此。南朝宋为太原郡治。北魏为东太原郡治。《魏书·慕容白曜传

  • 康平县

    清光绪六年 (1880) 析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地置,属昌图府。治所在康家屯 (今辽宁康平县)。取康家屯平安之义。民国初属奉天洮昌道。1929年直属辽宁省。在辽宁省北部、辽河西岸,北邻内蒙古自治区

  • 青乌镇

    北宋置,属三泉县。在今陕西宁强县西北四十里。

  • 小匡山

    亦名小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杜田《(杜诗)补遗》云:“范传正李白新墓碑云:‘白本宗室子,厥先避仇,客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彰明,绵州之属邑,有大、小匡山。”《方舆纪要》

  • 葛墟岭

    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29徐州沛县: 葛墟岭在 “县东南九十里。《志》 云,岭傍南北通衢,南去徐州洪九十里。明万历中,议开泇河,自县东南四十里马家桥,开微山、赤山、吕孟诸湖起,至葛墟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