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口
涡水入淮处。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晋书·武帝纪》: 泰始六年 (270),“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即此。
(涡guō) 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涡河入淮之口。魏晋以来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隘。《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拒命,“遣兵扼徐州甬桥(今宿州市南百步古汴河上)、涡口”,即此。贞元后在涡口对岸置两城,濠州刺史常兼两城使。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攻南唐淮南,于涡口作浮梁,并置镇淮军。次年夹淮筑城,以扼濠(州)、寿(州)应援之路。
涡水入淮处。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北。《晋书·武帝纪》: 泰始六年 (270),“吴将丁奉入涡口,扬州刺史牵弘击走之”。即此。
(涡guō) 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涡河入淮之口。魏晋以来为南北水运交通要隘。《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拒命,“遣兵扼徐州甬桥(今宿州市南百步古汴河上)、涡口”,即此。贞元后在涡口对岸置两城,濠州刺史常兼两城使。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攻南唐淮南,于涡口作浮梁,并置镇淮军。次年夹淮筑城,以扼濠(州)、寿(州)应援之路。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石幢村。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无锡县图:西北有石幢桥(镇)。
即巫山。在今四川东部。《水经·江水注》:江水径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光绪《巫山县志》卷6:大巫山“一名大丹山。县东三十里”。
明洪武十一年 (1378),升岷州千户所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即今甘肃岷县。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舟曲、宕昌等县地。清雍正八年 (1730) 仍改为岷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岷州千户所,十一年升为卫
明 “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之简称。景泰二年 (1451) 遣尚书总理宣府镇 (今河北宣化县)、大同镇 (今山西大同市) 军务,成化、弘治间,时遣时止。嘉靖初,设总督兼辖偏头关所(今山西偏关县
在今陕西凤县西南。《金史·章宗纪》:泰和六年 (1206),宋四川宣抚副使吴曦降,右监军遣兵趣凤州,完颜纲遣 “张仔会吴曦于兴州之置口”。即此。
东汉元和元年(84)分东平国置,封东平王刘苍子尚为任城王。治所在任城县(今山东微山县西北)。辖今山东济宁附近地。三国魏为任城郡。西晋复为任城国。永嘉后废。东汉元和元年(84年)封东平王刘苍子尚为任城王
民国时置,属嘉兴县。即今浙江嘉兴市东南四十六里新篁镇。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东南部,南邻海盐县。面积33.2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新篁,人口3800。 唐、宋名竹里,以四周多竹故名;后成茧
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七十里湘江西岸柳铺。明于此置柳浦巡司。
即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苇子峪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兴京:“苇子峪在治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民国《兴京县志》卷1:苇子峪镇在“县西南百四十里。街市广约三里,居民百余户,商铺二十有奇。南通本
又名疁塘、刘塘、娄溪。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北十二里安塘镇。镇以水名。《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嘉定县: 娄塘镇 “旧有娄塘南馆,为往来中顿处。嘉靖中,倭贼每从刘河突犯娄塘,县境及太仓,皆被其患”。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