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东
地区名。亦称淮左。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汉书·荆燕吴传》: “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
古地区名。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向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这一段淮水的流向系自南而北,故习称今安徽省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亦称淮左。
地区名。亦称淮左。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所以习称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有时也兼指包括长江下游一带。《汉书·荆燕吴传》: “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
古地区名。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向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这一段淮水的流向系自南而北,故习称今安徽省淮河南岸一带为淮东,亦称淮左。
隋开皇初改秣陵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沈丘县。大业初属淮阳郡。唐属陈州。北宋属淮宁府。金属陈州。蒙古至元二年 (1265) 废。后复置。明宣德三年 (1428) 移治殄寇镇 (今项城市南老城)。清属
南朝宋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惠阳市西北。梁陈时废。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西。属南海郡。南朝梁废。
清置,属长春府。在今吉林农安县南万宝山。《清史稿·地理志》 长春府官商路:“北:万宝山镇达农安。”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中西部。面积28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爱国村,人口5310。193
在今广东南海县西南西樵山西北民乐圩。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墟市:南海县有“民乐市”。
①在今浙江杭州市。唐末钱镠筑。《资治通鉴》: 唐景福二年 (893),“钱镠发民夫二十万及十三部军士筑杭州罗城”。宋 《淳祐临安志》 卷5: “罗城,周七十里。” 罗城东南濒钱塘江,西南到六和塔,东北
①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水经·易水注》:石泉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众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绝涧。……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元和志》卷18涞水县:石泉故
北宋庆历八年 (1048) 置,属德顺军。即今甘肃庄浪县东北通边乡。金升为通边县。
1913年改兴义府置,属贵州贵西道。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1931年改名安龙县。旧县名。本兴义府直辖地方,1913年裁府改县并改名南笼,治今贵州省安龙县驻地新安镇。1931年因“原
在今四川云阳县西长江滨。民国 《云阳县志》 卷5: 江水 “又东过盘沱,四溪口水自梨子坪北流注之。沱旁有市曰盘沱镇”。
即坡斯坎。今新疆泽普县。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 82 莎车府: “出境达叶城县波斯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