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湖南省

湖南省

清康熙三年 (1664) 由湖广省分为左右两布政使司,六年 (1667) 右司改为湖南省。省会在长沙府 (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1913年废长沙府,长沙县为湖南省会。1933年由长沙县析置长沙市,仍为湖南省会。因湘江流贯省境,简称湘。


简称湘。在中国中部偏东南、长江中游。面积21.2万平方千米。人口6599.2万。辖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娄底、怀化等13地级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34市辖区、16县级市、65县和7自治县。省人民政府驻长沙市。大部分地域在洞庭湖以南,故名。因境内有大河湘江而简称湘。湘江一带曾多木芙蓉,晚唐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句,故又有“芙蓉国”的美称。春秋时北部属楚,南部是濮、越族分布地。战国时楚于湖南西部及贵州东部置黔中郡。秦于今洞庭湖以南增置长沙郡。西汉建长沙国(东汉改为长沙郡),置桂阳、武陵、零陵三郡。东汉属荆州。三国吴增置衡阳、湘东、天门、营阳、昭陵五郡。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等郡和广州临贺郡置湘州,治临湘(今长沙)。南北朝时,州、郡增废更迭频繁。隋统一后置潭、岳、衡、朗、澧、永、郴、辰等州,大业初改为长沙、巴陵、衡山、武陵、澧阳、零陵、桂阳、沅陵等郡。唐开元后分属江南西、山南东、黔中道。广德二年(764年)设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始此。五代十国时属楚国。北宋置荆湖南路,治潭州(今长沙),辖潭、衡、道、永、邵、郴等州及桂阳监;鼎、澧、岳、沅、辰、靖等州属荆湖北路。元属湖广行省(西北局部属四川行省),置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靖州、天临、衡州、道州、永州、郴州、宝庆、武冈、桂阳等路和茶陵、耒阳、常宁等州,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属湖广布政使司,置岳州、长沙、常德、衡州、永州、宝庆、辰州等府和郴、靖等州以及永顺、保靖州等宣慰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使司分左右二司,六年右使改名湖南省(左司为湖北省)。先后置长沙、宝庆、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顺、衡州、永州九府和澧州、郴州、靖州、桂阳州四直隶州以及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南洲五直隶厅。1914年废除府、州、厅。将清时设立的长宝、岳常澧、衡永郴桂、辰沅永靖四道改置湘江、武陵、衡阳、辰沅四道,旋改为湘江、衡阳、辰沅三道。1922年撤道,辖县属省。1933年设长沙市。1942年设衡阳市。1949年设长沙省辖市(地级)、湘西行政区和长沙、衡阳、郴县、永州、邵阳、常澧、益阳、会同、沅陵、永顺等专区(会同、沅陵、永顺三专区由湘西行政公署领导)。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至2004年行政区划始成今状。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之间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区。地貌轮廓为东、南、西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可分湘西山地、南岭山地、湘东山地、湘中丘陵、洞庭湖平原五个地形区。河网稠密,主属长江水系。流长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共5341条,绝大多数经湘、资、沅、澧四条大河从东、南、西三面汇聚洞庭湖,而后经城陵矶注入长江。河流水量丰富,年径流量2079亿立方米。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具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重要作用。属北、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5℃,1月平均气温4~7℃,7月平均气温20~30℃。年平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主属中亚热带红壤—常绿阔叶林带,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类型多样,群种丰富,约有种子植物5000多种,是中国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樟、檫、栲、青冈栎、枫香、山毛榉和油桐、油茶等。原始林仅存于山地的中、上部,保存有银杏、水杉、珙桐、黄杉、仿栗、杜仲、伯乐树、鹅掌楸、巴东木莲等60多种珍稀树种。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丝猴、白鳍豚、水獭、大鲵、红腹角雉等44种。全省建有石门壶瓶山、桑植八大公山、新宁舜皇山、浏阳大围山、衡山南岳等23个自然保护区。农业在国内居重要地位,旧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洞庭湖平原土质肥沃,水热条件好,耕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盛产稻、苎麻、棉花、油菜籽,淡水养殖和水产品捕捞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已部分实现灌溉自流化和耕作机械化。建有14个较大型农(渔)场,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鱼生产基地。湘江、资水、沅江流域山丘地带多红壤、黄壤,为国内重要的油茶、油桐、茶叶和柑橘产区。南岭、雪峰山、武陵山盛产松、杉、竹,是重要的用材林基地。工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已拥有采掘、冶金、机械、电力、建材、轻纺、化工、电子和食品等部门及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其中有色冶金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湖南矿产丰富,称“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储量的80多种矿藏中,锑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钨、铋、铷、锰、钒、铅、锌以及非金属雄黄、萤石、海泡石、独居石、金刚石等居国内前列。冷水江、湘潭、常宁等市、县分别以产锑、锰、铅、锌闻名于世。被称为“湘中工业区”的长沙、湘潭、株洲一带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电力工业亦具优势,全省水能总蕴藏量为153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84万千瓦。已建凤滩、柘溪、东江等大型水电站和多处中型水电站以及1000多处小型水电站。传统手工业产品醴陵瓷器、长沙湘绣、邵阳竹雕、益阳竹器、浏阳花炮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铁路、公路、内河航道联运网络基本形成。京广、焦柳和浙赣、湘黔铁路经此,并有资许、娄邵、醴茶、韶山等地方铁路与之相接。新建的长石铁路通达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长沙、株洲、衡阳、怀化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有干线公路77条,京珠高速公路及106、107、207、209、319、320、322国道经此。新建有长潭、长石、长永等高速公路。内河航道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从东、南、西三面向省内腹地延伸,北联长江,构成辐射状水运系统。岳阳、益阳、常德、津市为重要水运中心。城陵矶港为长江中游重要河港。长沙有民航班机飞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和香港,黄花机场和张家界国际机场为国内较大机场之一。有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百余所。湖南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十分活跃的地区,现存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主要有长沙黄兴墓及故居、湘潭韶山冲毛泽东故居、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汨罗新屋里任弼时故居和长沙清水塘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常宁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成立会旧址、浏阳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平江天岳书院平江起义旧址、永顺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桑植刘家坪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芷江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等。长沙、岳阳、凤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游旅资源丰富。武陵源、南岳衡山、洞庭湖—岳阳楼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著名的古迹有长沙贾谊故宅和岳麓书院、岳阳岳阳楼、汨罗屈子祠、衡阳来雁塔、衡山南岳大庙、永州柳子庙、郴州义帝陵、炎陵炎帝陵、常德铁经幢、永顺溪州铜柱、凤凰黄丝桥古城、耒阳蔡侯祠等。1971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女尸及其陪葬品举世瞩目。


猜你喜欢

  • 杨非亭

    在今甘肃永登县西。《水经·河水注》:逆水(今庄浪河)“东南流,径街亭城南。又东南,径阳非亭北。又东南径广武城西”。《晋书·苻坚载记》:东晋太元元年(376),苻坚灭前凉之役,苟苌与梁熙等攻陷缠缩城,前

  • 黄螂千户所

    清雍正六年 (1728) 置,属雷波卫。在今四川雷波县东北一百二十里黄琅镇。后废。

  • 富尔岭

    在今吉林桦甸市东北,西与敦化市连界。富尔河发源于此。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珲春城:富尔岭在 “城西北四百五十八里”。

  • 献河

    亦名陷河。在今山东庆云县南。《方舆纪要》卷13庆云县: 献河 “或谓之陷河。县西北境之水,多汇于此。经海丰县 (今无棣县),引流东注于海。

  • 马江塘

    即今广西昭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马江镇。唐为马江县治。清置巡司于此。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东南马江镇。清嘉庆四年(1799年)于此设巡检司。

  • 曹县

    明洪武四年 (1371) 改曹州置,属济宁府。治所即今山东曹县。十八年 (1385) 改属兖州府。正统十年 (1445) 县属曹州,仍隶兖州府。清属曹州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

  • 龙池泉

    在今湖北钟祥市东。《方舆纪要》卷77钟祥县:龙池泉“在府东三十里。溉田百顷”。

  • 浦城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唐兴县置,属建州。治所即今福建浦城县。《寰宇记》 卷101浦城县: “以城临浦”,故名。宋属建宁府。元属建宁路。明、清属建宁府。1913年属福建北路道。1914年属建安道。1

  • 依兰县

    1913年改依兰府置,后为吉林省依兰道治。治所在三姓城 (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清萨英额《吉林外记》: “三姓又名依兰哈拉。国语依兰,三;哈剌,姓也。” 1928年直属吉林省,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在

  • 廓清城

    唐贞元初建,属黎州。治所在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大渡河东岸。《新唐书·地理志》: 黎州洪源郡有廓清城。《寰宇记》 卷77黎州: “西至廓清县(城) 一百八十里,其城西临大渡河,河西则生羌蛮界。”唐贞元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