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山镇

灵山镇

①今河北曲阳县北灵山乡。清道光《定州志》卷7曲阳县市集:灵山镇在“城北四十里”。

②即今浙江龙游县南三十六里灵山乡。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1)在河北省曲阳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1.2万。县北农贸中心。以近灵山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谷子、甘薯。有瓷器、农机修配、食品加工等厂及煤矿。定灵铁路终点。定龙公路经此。(2)在山东省即墨市北部。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1000。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灵山社,灵山集是即墨十三乡集之一。清同治《即墨县志》标灵山河南部分为灵山集,河北部分为灵山。1946年属即东县一区(华山区)、十二区(灵山区)和即墨县四区(灵西区)。1952年建灵山乡。1956年即墨县和即东县合并,属即墨县灵山区。1958年并为灵山乡,后建灵山公社。1984年改置灵山镇。2001年乔家屯乡部分村并入。镇境地势东高西低。蒙沙河北流浩河流经镇境。产小麦、玉米、甘薯、高粱、大豆、花生、棉花、黄烟等。有化工、电器、建材、化工机械、五金、铸造、商标、家具等厂。烟上、王段公路经此。(3)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部偏西。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人口 8000。镇以驻地名。镇内一岗丘,因有乌龟形大石得名龟岗,古人视龟为神灵之物,取名灵山。1933年为灵山乡。1949年为番禺县第二区。1958年设灵山公社,1986年建镇。属三角洲平原。为市主要稻、蔗产区之一。有服装、机械、造船等企业。水路通航。钟新公路通此。(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西南部。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灵山圩,人口700。传驻地附近山“龙坟”有神灵,故名。1951年为容县三区。1958年属杨梅公社。1960年置灵山公社。1963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置镇。产稻、薯类、甘蔗及柑橙、荔枝、龙眼、茶叶、八角、玉桂等。矿产有金、铁、铅。有瓷、冶炼、选矿、造纸等厂及林场、水电站。设有农贸集市。公路通杨梅、容城及北流市新荣等地。(5)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东南部。面积112.5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以驻地名,镇区呈矩形分布。人口 2600。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成圩。原名黑山,后建有一座六神庙,传求之则“灵”,遂改名灵山。建国初属琼山县第九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59年分成演丰、演海、东营、灵山四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改镇。2002年东营镇并入。主产稻、橡胶、胡椒。为海口市北部主粮区。有农机修理、服装、饮料加工等厂。琼文线、223国道经此。灵山游乐场设于此。


猜你喜欢

  • 爱州

    ①南朝梁普通四年 (523) 置,治所在移风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北马江南岸)。隋大业三年 (607) 改为九真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爱州。治所在九真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天宝元年 (7

  • 三旺里

    即今广西河池市西南三旺乡。元置三旺土州。明洪武初省入河池为三旺里。清设河池州同驻此。

  • 肃远砦

    北宋置,属通远县。在今甘肃环县北四十里。后废。

  • 水西城

    明崇祯九年(1636)筑,即今贵州黔西县。《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水西城“水西巢穴也。直贵阳府之北,旁多大山深箐,径路迂回,夷恃为险”。清康熙三年(1664)置黔西府。明崇祯九年(1636年

  • 高良涧

    即今江苏洪泽县。《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山阳县: “高良涧在府西南九十里。《志》 云,由清河涧沙埠桥西入淮。万历二十一年,淮水决于此。”

  • 桑山

    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9含山县: “桑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麻湖之源出于此。山多野桑,因名。或曰秦始皇设仓于此,亦名仓山,又讹为苍山。山势峻拔,延袤十余里,中有龙池。南宋时有双山寨,居民保

  • 南解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东三十里虞乡镇西。北周废。古县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山西省永济市东虞乡镇西。属河东郡。北周明帝时省。

  • 武进县

    ①西汉置,属定襄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北。东汉属云中郡。东汉末废。②三国吴嘉禾三年 (234) 改丹徒县置,属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十八里丹徒镇。西晋太康二年 (2

  • 杜尔伯特中右旗

    清乾隆十八年(1753)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即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兰固木。

  • 宾从县

    唐置,为鲜州羁縻州治所。初置在营州界。神龙初寄治潞县之古潞城(今河北三河市西南)。后废。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在今河北省滦河上游一带,后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为鲜州治。万岁通天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