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镇
清置,属容城县。即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北五十里白沟镇。因白沟河而得名。
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南部。面积53.5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白沟,人口 6040。因临白沟河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并入泗庄公社。1961年析置白沟公社,1984年复乡,同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花生。有农机加工、纸盒、人造革制品、制鞋等厂。民间泥塑历史悠久。为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和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为省十大镇之一、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高雄津保北线公路于此交会。
清置,属容城县。即今河北高碑店市东北五十里白沟镇。因白沟河而得名。
在河北省高碑店市南部。面积53.5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白沟,人口 6040。因临白沟河得名。1953年设乡,1958年并入泗庄公社。1961年析置白沟公社,1984年复乡,同年改镇。产小麦、玉米、花生。有农机加工、纸盒、人造革制品、制鞋等厂。民间泥塑历史悠久。为全国最大的箱包市场和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为省十大镇之一、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高雄津保北线公路于此交会。
原属土谢图汗部,清雍正九年(1731)改属赛音诺颜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哈拉纽杜延呼都格井一带。
北宋置,属石照县。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龙市镇。明名罗市镇,又名隆市镇、农市镇。在湖北省枝江市南部、长江北岸。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金盆山,人口8100。古名董滩潮,三国时改董滩口
即今广东雷州市西南北和镇。明洪武二十七年 (1394) 置巡司于此。在四川省绵竹市中部。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清道,人口3500。清道光初年兴场,即名清道场。1949年为清道乡,
在今河北望都县东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4: 宋真宗咸平六年 (1003),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发兵千五百人战于望都县,副部署 “王继忠常以契遇深厚,思戮力自効,与敌战康村”。即此。在今河北省望都县东
一作弩卜公拉岭。即今西藏嘉黎县东鲁贡拉。当往来通道。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3:“与沙工拉相连,山势平衍,长百余里,冬春积雪不消。”
一名峡。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苍峡“在府南百二十里。两岸青山回合,建溪经其间,转折而东南出”。
一名钱溪。即今安徽贵池市东北九华河。《方舆纪要》 卷27贵池县: 梅根河在 “府东四十五里。其源一出九华山,泻于五溪桥,过黄屯,至府东四十里之斗龙山,沿流至府东五十五里之五埠河口,出太婆山,泻马衙桥,
在今广西平南县北境。《资治通鉴》:唐贞观八年(634),“行军总管张士贵讨东西王洞反僚,平之”。胡三省注:“东西王洞僚,盖在龚州界。”
即今河南宁陵县西二十里阳驿乡。清光绪《归德府志》卷首《宁陵县境图》:西有阳驿铺。集镇名。在河南省宁陵县西部。阳驿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4900。昔有东西大道,设有驿铺,坐北向南,故名。有修配、砖瓦、木
即今福建建瓯市东十五里梨山。《寰宇记》卷101建州建安县: 梨山 “在郡东南,其山为郡胜概之地”。《明一统志》 卷76建宁府: 梨山 “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唐刺史李频稚好此山。既卒,郡人思之,立祠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