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望山

秦望山

①又名秦山、秦皇山。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秦望山 “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亦曰秦驻山。山南有洞甚深邃; 又有坑,产白垩”。

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舆地纪胜》 卷9江阴军: 秦望山在 “县西南二十七里。《旧经》 按,《风土记》: 山在蜀川,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至此不肯前,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江阴县: 秦望山 “秦始皇尝登此四望,因名。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

③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将台山。《寰宇记》 卷93引《舆地志》: “始皇东游,登此欲渡会稽,故名。”宋 《淳祐临安志》 卷8引 《两朝国史志》 云: “钱塘有秦望山。《旧图经》 云: 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一十里一百步……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唐景福二年(893),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即此。


(1)古山名。(1)在今江苏省江阴市西南。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四望,故名。明初张士诚据此以拒朱元璋。(2)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唐大顺元年(890年),钱镠筑夹城起于此。(2)今山名。(1)在上海市金山区南部张堰镇境内。高30.5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眺望东海,故名。一说有坑产白垩,“垩”与“恶”同音,取反义作白善山。别名秦山、秦驻山。山上有龙游洞、飞来石、翠微峰、仙人洞、试剑石、白龙洞、石马磴、老人峰等古迹,人称“秦山八景”。为沪郊游览胜地。(2)在浙江省杭州市南。相传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五代唐同光中钱氏于山上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自然成行,名金洞门。有罗刹石在山之东南,横截江涛,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没。


猜你喜欢

  • 通远县

    ①五代晋天福四年 (939) 置,为威州治。治所即今甘肃环县。后周显德二年 (955) 为环州治。四年 (957) 改为通远军治,北宋淳化五年 (994) 复为环州治。天圣元年 (1023) 改名方渠

  • 喜树庄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南海滨。旧为沙洲,称五鲲身。连横 《台湾通史·独立纪》 载: 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日军侵台时,台湾军民迎战日军,“周明标、张占魁两营驻喜树庄”。即此。后因港口淤塞,喜树港已

  • 茶园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茶山镇。《明史·地理志》 东莞县: “东北有京山巡检司,本治茶园,后迁京口村,更名。”

  • 东阳府

    唐置,属夔州。在今四川巫山县东一里。后废。

  • 淀 (澱) 山

    在今上海市青浦县西二十五里,东距朱家角镇约六里。《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淀山 “旧在薛淀湖中。山形四出如鳌,上建浮图,下有龙洞,俗传与太湖通。旁有小山,初为小洲,后渐高大,并湖而北,中为一澳

  • 陈郡

    秦置,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改为陈国。建安初又改为陈郡。三国魏黄初六年(225)改为陈国,七年(226)又改为陈郡。西晋咸宁中并入梁国。永康二年(301)复置

  • 阿须乡

    清属林葱土司,民国属德格县,即今四川德格县东北阿须乡。为藏族著名英雄格萨尔王之故乡。清乾隆年间,林葱土司建格萨尔王庙。流传于今的《格萨尔》英雄史诗有二千多万行,一亿多字,为世界最长的史诗。

  • 疏 (疎) 勒国

    又作竭叉、沙勒、佉沙、室利讫、粟多底、可失哈里、哈失哈等。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疏勒城 (今新疆喀什市)。《三国志· 乌丸鲜卑东夷传》: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 其大国龟兹、 于窴

  • 洋子江

    即扬子江。初指今江苏扬州市与镇江间长江河段,后发展为仪征以下长江,最后通称长江为洋子江。古水名。又作扬子江。原指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的长江江面,后泛称整个长江。参见“扬子江”。

  • 高密国

    西汉本始元年 (前73) 改胶西郡置,治所在高密县 (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四十里前田庄)。西汉末辖境约当今山东高密市一带。东汉建武十三年(37) 省入北海国。西晋元康十年 (300) 复置,南朝宋改为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