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驰道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八十里。《方舆胜览》卷25永州: 秦驰道 “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两岸如削,夷险一致。始皇命天下修道,以备游幸,即此也”。
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八十里。《方舆胜览》卷25永州: 秦驰道 “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两岸如削,夷险一致。始皇命天下修道,以备游幸,即此也”。
即廆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清一统志·河南府一》:谷口山“在洛阳县西南三十里,孝水出焉”。
即今新疆阿克陶县东南库斯拉甫乡。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4蒲犁: 科素拉堡 (庄) 在 “城南四百四十里”。
一作砂堰。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附近。《方舆纪要》卷22海州:“沙堰在州城东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围海州,魏胜拒之于北关,金人从间道渡河趋关后,胜领兵入城,金人欲越沙堰,圜城为营,胜据堰拒之,金人败退。”
商周古国, 姜姓。 在今山东莒县东北。 殷墟甲骨文中有 “在” ( 《甲骨文合集》 36956)、 “侯” ( 《甲骨文合集》 36416、36525)。商代铜器有“&
又作喟齿化溪。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清一统志· 东川府》: 渭齿化溪 “在 (会泽) 县西南一百里。经绛云露山下必枯热甸北,流入金沙江”。
一名上元水。即今湖北竹山县北北星河。《方舆纪要》卷79竹山县“上庸水”条下:“《志》云,县北三里有北星河。出陕西白河县,合水坪、㟍峪、观音沟诸水南流,合庸水,东注于汉。”
西汉置,属琅邪郡。当在今山东东部。东汉省。
春秋时夷国祁姓,为白狄之别种,属鲜虞,后为晋所灭。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西。《左传》: 昭公十五年 (前527),“晋荀吴师伐鲜虞,围鼓”。二十二年 (前520),“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
一名谒泉山。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水经·文水注》: “其山石崖绝险,壁立天固。……泉发于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津渠隐没而不恒流,故有隐泉之名矣。”
在今广西天等县西北。《明一统志》卷85都康州:劄空陂“在州(治今都康乡)西。自炉泉水涌流筑为陂,与黎塘俱有溉田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