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
①在今浙江松阳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竹溪“在县南七里。源出竹岭,南流经横山下, 又东南注于松溪”。
②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徂徕山下。《清一统志·泰安府一》“徂徕山”条下:“又有竹溪,唐天宝中,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尝结社于石峰,号竹溪六逸。”
集镇名。在浙江省嵊州市西北部,西近诸暨市。竹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600。清时称苦竹溪,以溪得名。1949年后改今名。村依山沿溪。产茶叶、毛竹。有潜水泵、纸箱、藤器等厂。嵊诸公路经此。
①在今浙江松阳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竹溪“在县南七里。源出竹岭,南流经横山下, 又东南注于松溪”。
②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徂徕山下。《清一统志·泰安府一》“徂徕山”条下:“又有竹溪,唐天宝中,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尝结社于石峰,号竹溪六逸。”
集镇名。在浙江省嵊州市西北部,西近诸暨市。竹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600。清时称苦竹溪,以溪得名。1949年后改今名。村依山沿溪。产茶叶、毛竹。有潜水泵、纸箱、藤器等厂。嵊诸公路经此。
即三陵屯。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七十里三陵乡。
西晋太康元年(280)以阳城县改名,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北六十里。隋开皇中废入庐陵县。古县名。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阳城县改名,治今江西省永丰县西北。属庐陵郡。隋废。
亦作临甾、临菑。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西周初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春秋、战国时齐国均都此。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中心。《战国策·
又称西路中右翼末次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设,属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扎布汗省桑特马尔嘎次。
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南五里。 《清一统志·兖州府一》: 河 “汇东北蛇眼诸泉, 环城而流, 即今城河也。南流至滋阳 (今兖州县) 入漕。西流同古城泉,由高吴桥南入洸”。
即今四川三台县西北光辉乡(会龙场)。民国《三台县志》卷1:会龙场“距县七十五里。明洪武时建。原名普乐场,乾隆时改今名。通梓潼小路”。
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1双流县:七里湾桥“在县东十三里。省南冲衢。西源金花堰,东合簇桥河。乾隆六年修。俗名小金花桥”。
蒙古宪宗六年 (1256) 置威楚万户,元至元八年 (1271) 改威楚路,属云南行省。后置威州(即今云南楚雄市) 为路治。辖境约当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部及南涧、景东、镇沅、景谷等县地。至元二十一年
又作难河、那河。指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及嫩江流注之松花江。《魏书·勿吉传》: “初发其国,乘船泝难河西上,至太沵河。” 同书 《乌洛侯传》: “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
春秋属楚,在今河南上蔡县东。《左传》:昭公十一年(前531),“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