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里速古鲁孙
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又作纳里速古儿孙。《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纳里速即阿里,古鲁孙意为三部。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即磨榆(今拉达克地区)、古格(今扎达地区)、布禳(今普兰地区),故名。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
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又作纳里速古儿孙。《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纳里速即阿里,古鲁孙意为三部。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即磨榆(今拉达克地区)、古格(今扎达地区)、布禳(今普兰地区),故名。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
金置,属清池县。即今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南十八里新县镇。唐贞观年间移汉饶安县于此,故有新饶安之称。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属正平郡。治所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南十里。北周移治今曲沃县南三里安吉村。隋开皇十年(590)移治今曲沃县,大业三年(607)属绛郡。唐属绛州。明属平阳府。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1
在今吉林龙井市东开山屯镇北船口村图们江边。民国魏声龢 《鸡林旧闻录》: “图们江自茂山以下,江滩延亘,以光霁峪前 一片之滩地略大,华人名为假江,亦名江通,横里许,纵约数里,本连接左岸我界。光绪七年韩人
①西魏改新阳县置,为梁宁郡治。治所即今湖北京山县。《方舆纪要》卷77京山县:“《寰宇记》:地多丘陵及皂角树,西魏因以角陵名县。”隋大业初改为京山县。②南齐置,属南新阳左郡。治所在今湖北天门市东北五十八
在今河北柏乡县北。《方舆纪要》卷14柏乡县:午河在“县西十里。源出临城县西北诸山,东南流入县境, 又东经县北三里,下流合于野河”。
在今四川巴中市南二里南龛山顶。寺以山名。始建于南北朝梁陈间,唐代改为光福寺。《舆地纪胜》 卷187巴州: 唐古佛龛石刻 “在城南二里。有大书石刻载唐乾元三年山南西道严式奏: 臣顷牧巴州,其州南一里有古
明嘉靖中筑堡。即今河北蔚县东北九十里桃花镇。清于此设把总驻守。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筑,即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桃花。清设把总驻守。
即边坝。在今西藏边坝县东南。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15: “边坝即达隆宗,又名宾巴。”见“边坝县”。
在今安徽天长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1天长县:东长冈“在县东北十五里。县西十三里又有西长冈,逶迤萦绕,与望城诸冈前后相接”。
即今湖南桃源县西大洑溪。明《寰宇通志》卷57常德府:大敷溪水“流至高都村入沅水”。《方舆纪要》卷80桃源县“沅江”条下:“《志》云,县西百二十里有大敷溪, 自辰州府流入界,注于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