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皇陵
西晋建都洛阳,历四帝52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死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但《晋书》仅载陵号,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阳陵,武帝葬峻阳陵,惠帝葬太阳陵,陵址多略而不详。近年通过考古发掘,晋武帝峻阳陵和晋文帝崇阳陵的地理位置已基本确定,为进一步勘察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和惠帝太阳陵奠定了基础。
西晋建都洛阳,历四帝52年,除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死于平阳外,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均崩于洛阳,加上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五帝,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但《晋书》仅载陵号,如宣帝葬高原陵,景帝葬峻平陵,文帝葬崇阳陵,武帝葬峻阳陵,惠帝葬太阳陵,陵址多略而不详。近年通过考古发掘,晋武帝峻阳陵和晋文帝崇阳陵的地理位置已基本确定,为进一步勘察西晋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和惠帝太阳陵奠定了基础。
西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 改东垣县置,属常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武帝元鼎四年 (前113) 为真定国治。东汉属常山国。三国魏、晋为常山郡治。北魏属常山郡。隋为恒山郡治。唐武德四年 (62
即赛罕山。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东南。明永乐八年(1410)朱棣北征经此。金幼孜《北征录》:四月初七,“发玉雪冈。行十余里,过一大坡陀,甚平旷。远见一山甚长,一峰独高,秀拔如拱揖。上指示曰:‘此赛罕山,
即今山西神池县西北六十里八角镇。《方舆纪要》卷40崞县:八角堡“(明)弘治二年筑,万历十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嘉靖二年(1523)于此建八角守御千户所。即今山西省神池县西北八角镇。明弘治二年(148
在今福建永安市南。《方舆纪要》 卷97永安县: 蜂口隘在 “县南四十里”。
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医术精湛,其著作经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尤为著名。墓原为砖石结构,上建墓亭。经多次修葺,墓旁立有东晋咸和五年
明南京城门名。在今江苏南京石城门西北。因背靠清凉山而得名。此门自明代封死后一直不通。
西魏置,属城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北三十五里。隋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湖北省应城市西北。属城阳郡。隋废。
金皇统三年 (1143) 改昌义县置,属沈州。治所在今辽宁沈阳市西南七十里彰驿站乡。元废。古县名。金皇统三年(1143年)改昌义县置,治今辽宁省沈阳市西南彰驿站镇。属沈州。元废。
北宋置,属长社县。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北五十一里许田村。
①唐贞观八年 (634) 析龙标县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四十里卧龙岩。《元和志》 卷30郎溪县: “在郎溪之侧,因为名。” 天授二年 (691)属沅州,开元十三年 (725) 属巫州。大历五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