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轵道

轵道

①古道路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为豫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孔道。《水经·河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三年,“我取轵道与郑鹿”。《战国策·赵策》: 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

②亦作枳道。秦、汉亭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史记·秦本纪》: 二世三年 (前207),沛公至霸上,“子婴郎系颈以组,白马素军,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苏林曰: “亭名,在长安东十三里。”


又作枳道。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内。为豫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孔道,自古为兵家争夺要地。《战国策·赵策》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即指此。


猜你喜欢

  • 麻夫站

    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清乾隆 《重修凤翔府志》 卷2: 麻夫镇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 子夏石室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礼记·檀弓上》:子夏“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水经·河水注》:“河水又南径子夏石室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即子夏庙室也。”

  • 艾县

    春秋吴艾邑。西汉置县,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修水县西司前乡龙岗坪。南朝陈属豫宁郡,隋省入建昌县。古县名。本春秋艾邑,西汉置县。治今江西省修水县西龙岗坪。属豫章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建昌县。

  • 长乐堰

    在今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新唐书·地理志》:永兴县“北有长乐堰,贞元十三年筑”。

  • 齐兴郡

    ①南朝梁置,属北江州。治所在西平县(今湖北黄陂县北)。北齐废。②南齐永明三年(485)置,属郢州。治所在绥怀县(今湖北黄州市北)。北周废。③南齐永明七年(489)置,属梁州。治所在郧乡县(今湖北郧县)

  • 郭昌县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东北。《华阳国志·南中志》:建宁郡谷昌县,“汉武帝派将军郭昌讨夷,平之,因名郭昌”。章帝改为郭昌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属益

  • 兀古儿扎河

    即元之浯勒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勒吉河。《明太宗实录》:永乐八年(1410)五月,“戊寅,车驾至兀古儿扎,虏果先遁,乃驻兵河上,赐兀古儿扎河名清尘河,夜倍道追虏”。

  • 归义场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置,即今广西临桂县西北五通镇。五代晋天福八年(943年)置,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

  • 青谿县

    清雍正五年 (1727) 改清浪卫置,属思州府。治所即今贵州镇远县东北清溪镇。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41年撤销,并入岑巩县。

  • 郧乡县

    西晋太康五年 (284) 置,属魏兴郡。治所即今湖北郧县。南齐为齐兴郡治。梁为兴州治。隋属淅阳郡。唐属均州。元初废。至元十四年 (1277)复置,改为郧县。古县名。西晋太康五年(284年)改锡县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