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吾山
在今湖南浏阳市北十里。唐宗智禅师讲法于此,后建道吾寺于山腰。山以寺名。《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引 《名胜志》: 道吾山 “列七十二峰,东连宝盖,西接洞阳,状若莲花,又名莲花峰”。
在湖南省浏阳市北郊。主峰五老峰,海拔786.4米。晴日无云时,登顶可眺望长沙。道吾山来历传说不一,一传,唐代僧开山讲法,曰“道在吾矣”,遂以名其山;又传,唐大和间,僧宗智行脚至浏,随步入山,四无行径,忽雷劈石开,一老人出曰:“吾为此山龙神,候师久矣”,宗智曰:“吾志惟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因名。
在今湖南浏阳市北十里。唐宗智禅师讲法于此,后建道吾寺于山腰。山以寺名。《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引 《名胜志》: 道吾山 “列七十二峰,东连宝盖,西接洞阳,状若莲花,又名莲花峰”。
在湖南省浏阳市北郊。主峰五老峰,海拔786.4米。晴日无云时,登顶可眺望长沙。道吾山来历传说不一,一传,唐代僧开山讲法,曰“道在吾矣”,遂以名其山;又传,唐大和间,僧宗智行脚至浏,随步入山,四无行径,忽雷劈石开,一老人出曰:“吾为此山龙神,候师久矣”,宗智曰:“吾志惟道,法缘在此,吾道成矣!”因名。
①在今河北成安县西南五十里,与临漳县接境。《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马隧等诸军屯于漳滨,田悦遣其将王光进筑月城以守长桥,诸军不得度。隧以铁锁连车数百,实以土囊,塞其下流,水浅,诸军涉度。时
北宋置,属安居县。在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七十里高升场。(1)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中北部。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龙归圩,人口 8000。清乾隆年间建圩,因村民多在牧牛归来才去赶圩,故名
①在今湖南吉首市南。清同治 《乾州厅志》: “湾溪汛石城,嘉庆二年筑。”②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 “鸦剌关” 条下: “又湾溪堡,在县 (治今锦和镇) 西南。宣德六年,镇
①北宋置,属威远县。在今四川威远县东。《舆地纪胜》卷160荣州:石牛镇,“《图经》云:在(威远)县东七十里。本朝尚书右丞何公郯实生于此。何公《庐江集》载:公母夫人墓志云:公生于和义别野,即此地也”。②
清雍正七年 (1729) 置,为雅州府治。治所即今四川雅安市。乾隆 《雅安府志》 卷2: 雅安山,“昔因以名州,今以名县”。民国初为四川建昌道治。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9年属西康省。1950年为
在今云南红河县西南三十里。明、清时左能寨长官司治此。哈尼语 “嘎” 为路,“他” 为上面,意即路上边的村寨。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都匀卫。治所即今贵州独山县西南上司乡。弘治八年(1495)属独山州。清改为丰宁上长官司。
明洪武六年(1373)改临濠府置,属南京。治所在临淮县(今安徽凤阳东北临淮关)。次年改为凤阳府,治所迁凤阳县(今安徽凤阳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置,治临淮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七
即黄水河。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希拉莫日高勒、塔布河。《清一统志·四子部落》:黄水河“在旗西北五十里。蒙古名西喇木伦。自喀尔喀右翼流入境,东北流出喀伦边”。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又称沙拉木伦河,古称饶
北魏孝昌中置,治所在襄城郡 (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西魏治西淮安郡。废帝三年 (554)改为湖州。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治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西南湖阳镇)。辖境不详。后改为南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