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州
治所在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宋史·地理志》 作“隣州”。
亦作潾州。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治所在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四川大竹、邻水等县地。西魏废帝时改为邻山郡。隋开皇三年(583)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八年(625)废。
又作潾州。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置,治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今潜水以东、长江以西、巴水东北一带。西魏废帝时改为邻山郡。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邻州,八年废。
治所在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宋史·地理志》 作“隣州”。
亦作潾州。南朝梁大同三年(537)置。治所在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四川大竹、邻水等县地。西魏废帝时改为邻山郡。隋开皇三年(583)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 八年(625)废。
又作潾州。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置,治邻山县(今四川大竹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今潜水以东、长江以西、巴水东北一带。西魏废帝时改为邻山郡。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邻州,八年废。
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五里。明嘉靖 《兰阳县志》 卷9: 韩陵城 “在县治东北五里宋养马圈。原有城池,俗呼为韩陵圈子。元至正十七年迁县治于此。洪武元年因地狭,始迁今治。正德五年黄河水淤平”。
在今甘肃岷县南。《明一统志》 卷37岷州卫: 栗林寨 “在卫城南一十五里”。设置年代不详。在今甘肃省岷县南。清时属岷州。
即清水坪。今湖南双峰县西南三十八里青树坪镇。
即层拔国之异译。摇为拔之误。故地在今非洲东部索马里以南一带。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层摇罗“国居大食之西南,崖无林,地多淳”。
宋大理置,属腾冲府。在今云南瑞丽市。元改麓川路。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资治通鉴》:唐景龙二年(708)三月,“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拓地三百余里。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钤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烽游奕使,戍诺真水为逻卫
①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73平茶洞长官司: 诸葛洞 “在司治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数丈。相传武侯征九溪蛮时,留宿于此”。②在今云南富民县南。《清一统志·云南府》:诸葛洞 “
金兴定二年(1218) 置,属开封府。治所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里铺。元属汴梁路。明洪武二年(1369) 移治今尉氏县西南洧川镇,属开封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54年撤销,并入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在今贵州天柱县东北五十里。清顺治十八年(1661)废。明洪武末置,治今贵州省天柱县东北。属湖广都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
隋开皇五年(585) 改襄贲县置,属海州。治所即今江苏涟水县。《元和志》 卷9涟水县: “因县界有涟水,故名。” 大业初属东海郡。唐武德四年(621) 为涟州治。贞观元年 (627) 改属泗州。五代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