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城
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默转徙而南,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
(1)在今安徽省寿县西。相传因东晋咸和中郭默屯军而得名。六朝时为寿春(今寿县)外围军事城堡。(2)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咸和中晋将郭默筑。《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据郭默城”,即此。
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默转徙而南,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
(1)在今安徽省寿县西。相传因东晋咸和中郭默屯军而得名。六朝时为寿春(今寿县)外围军事城堡。(2)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咸和中晋将郭默筑。《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据郭默城”,即此。
即今四川简阳市西北贾家镇。民国 《简阳县志》 卷2: 贾家场,“ 《采访册》 按: 乾隆、咸丰两志并作在州北,距城五十里。创建 (于) 清康熙五十八年”。
1913年改贵阳府置,为贵州省会。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1941年改设贵阳市。1913年置,治今贵州贵阳市。1941年改名贵筑县,移治今贵阳市南花溪镇。
在今湖北郧西县西为汉水支流。《方舆纪要》卷79郧西县“汉水”条下:天河“在县西南一里。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而下,经县南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集镇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西南部。属天河街道办事处驻
又称禄康插木、龙王潭、龙王塘。即今西藏拉萨市内布达拉宫后之龙王潭。清《西藏图考》卷5:“在布达拉后有一池,约四里,中建八角琉璃亭。又名水阁凉亭。”
即今湖南岳阳县北新墙河,注入洞庭湖。《水经》: 湘水 “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郦道元注: “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
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北陶村镇。《清一统志·解州》 “霍赵堡”条下: “陶村堡,在 (安邑)县东南。”
即兴平墟。今广西阳朔县东北五十里兴坪镇。
即今四川荣县西越溪河支流杨家河。《元和志》卷33旭川县:“大牢溪出县北铁山下,南流经县北。”大牢县以此名。《寰宇记》卷85应灵县:“大牢溪水一名赖溪。”清陈登龙《蜀水考》卷2:“大牢溪源出荣县北铁山,
①西魏改惠怀县置,属武宁郡。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北。隋大业初废入乐乡县。②1914年改宁远县置,属甘肃渭川道。治所即今甘肃武山县。因县西南有武城山,为三国魏将邓艾拒蜀将姜维处。故名。1927年直属甘肃省
①北宋置,属蕲县。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南五十二里大店镇。为古汴河沿岸重镇。②即今河北昌黎县西南六十里靖安镇。明置堡于此。③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宋史·高宗纪》: 南宋建炎四年 (1130) 五月,“金人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