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默城
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默转徙而南,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
(1)在今安徽省寿县西。相传因东晋咸和中郭默屯军而得名。六朝时为寿春(今寿县)外围军事城堡。(2)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咸和中晋将郭默筑。《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据郭默城”,即此。
在湖北浠水县东。《北齐书·慕容俨传》:天保十年 (559),“将兵卫送萧庄,筑郭默、若邪二城”。《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五年 (573) 十月 “甲午,郭默城降”。胡注: “晋氏不兢,刘、石强盛,郭默转徙而南,筑城以自保。故有其名。”
(1)在今安徽省寿县西。相传因东晋咸和中郭默屯军而得名。六朝时为寿春(今寿县)外围军事城堡。(2)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东晋咸和中晋将郭默筑。《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将“于庆自鄱阳还豫章,侯瑱闭门拒之,庆走江州,据郭默城”,即此。
①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六里,与衢州市接界。宋 《淳熙严州图经》 卷首 《寿昌县境图》 上,寿昌县南与龙游县交界有梅岭。《景定严州续志》 卷10寿昌县: 梅峰 “在县 (今寿昌镇) 西南三十里”。《方
①西魏末改高平县置,为平高郡治。治所即今宁夏固原县。隋为平凉郡治。唐为原州治。广明后废。②北周改高平县置,为平高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商城县东。隋开皇初废。古县名。西魏废帝时改高平县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即卯金插汉拖罗海山。又作毛金山。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界之七老图山北段。《清一统志·喀喇沁部》:卯金插汉拖罗海山“在右翼西一百里。山极高大,西白河、獐河俱发源于此”。辽、金、元时称为七金山。
在今安徽泾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28泾县: 格山 “在县西北七里,高数十丈,周十余里。环抱县治,如郛郭然”。
在今甘肃平凉市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东晋义熙五年(409),“勃勃又攻(姚)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弥姐豪地于我罗城, 皆拔之”。即此。《清一统志·平凉府二》:“黄石即百泉废县,我罗城在黄石东。”在
在今山西中阳县西南。《清一统志·汾州府》: 窟龙关 “在石楼县东北六十里黄云山口,东通孝义,南抵隰州,北接宁乡。明洪武初置巡司。今裁”。后划归中阳县。
在今黑龙江省青冈县东。源出小兴安岭,南流入呼兰河。《清一统志·黑龙江》 “呼伦河” 条下: “通肯河,在 (齐齐哈尔) 城东四百五十里,东南流入呼伦河。”呼兰河支流。在黑龙江省中部。源出小兴安岭南麓。
北齐改涣北县置,属谯郡。治所在铚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以临涣水为名。隋大业十年 (614) 移治今濉溪县西南临涣集。唐属亳州,元和九年 (814) 属宿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 废。
在今广东茂名市东南袂花镇北。清光绪《茂名县志》 卷2: 南之东 “九十里袂花墟。《旧志》:迷花”。
明置,属静海县。在今天津市东南,海河南葛沽镇。《方舆纪要》 卷13静海县: 海防营 “在县东北。《志》 云: 其地名葛沽,去天津卫城六十里,又天津之外护也”。明万历年间设副总兵驻防。清设守备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