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城县

阳城县

①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西晋属河南郡。后废。北魏正光中复置,属河南尹。孝昌二年(526)为阳城郡治。隋属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为嵩州治。贞观三年(629)改属洛州。万岁登封元年(696)改为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复为阳城县,二年(706)又为告成县。天祐初改为阳邑县。五代唐复为阳城县。后周显德中废。

②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家乡在此。西汉改为堵阳县。

③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宣帝封刘德为阳城侯于此。东汉废入汝阳县。

④三国吴分庐陵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北六十里。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阳丰县。

⑤东晋义熙中侨置,属盱眙郡。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隋初废。

⑥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大明八年(464)废。

⑦北魏永安二年(529)改涅县置,属乡郡。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四十二里故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甲水县,移治今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

⑧唐武德三年(620)置,属亭州。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八年(625)废。

⑨唐天宝元年(742)改濩泽县置,属高平郡。治所即今山西阳城县。乾元元年(758)属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升为勣州。元复置阳城县,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1)古县名。(1)本春秋郑阳城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属颍川郡。《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高祖使“韩信急击韩王昌于阳城”,即此。武则天改名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改阳城县。次年又改告成县。唐天祐二年(905年)改名阳邑县。五代唐又改阳城县。周显德中并入登封县。(2)本战国楚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属南阳郡。《史记·曹相国世家》: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从南攻犨,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即此。西汉改名堵阳县。(3)西汉置,治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属汝南郡。东汉并入汝阳县。(4)三国吴分庐陵县置,治今江西省永丰县西北。属庐陵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阳丰县。(5)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以涅县改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故城镇。属武乡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甲水县,移治今武乡县西南。(2)今县名。在山西省东南部、王屋山东麓,南临河南省。属晋城市。面积 1968 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10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战国魏濩泽邑。西汉置濩泽县,故治在今县城西北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初为濩泽侯国,仍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移治于今址,属安平郡;孝昌中析置西濩泽县,属安平郡。北齐废西濩泽县入永宁县。隋开皇初属泽州,大业初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于县置泽州,武德八年泽州徙治端氏县(今沁水县东端氏镇),濩泽县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郡县释名》山西省卷下:“邑志云,今县治古阳陵驿也,县名以此。”天祐二年(905年)复为濩泽县。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阳城县。宋属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为勣州。元复为阳城县,属泽州。明因之。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泽州府。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析置阳南县、阳北县。1945年恢复原制。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沁水县并入阳城县。1959年分治,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晋城市。地处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之间。沁河、南大河、濩泽河、芦苇河、西冶河、盘亭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硫黄、石膏、石英、云母、白云石、大理石等。工业有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轻纺、造纸、陶瓷等。侯月铁路、晋韩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海会寺、蟒河自然保护区、云蒙山等。


猜你喜欢

  • 故关

    ①亦作固关。即今山西平定县东九十里旧关,为古井陉口。《水经·浊漳水注》: 桃水 “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水经注疏》 谓 “盖井陉关在井陉县东北,而故关在县西,乃井陉西出之口”。唐杜佑 《通典》

  • 长夏河

    在今湖北洪湖市北、仙桃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7沔阳州:长夏河在“州南四十里。《志》云,襄水为汉之潜,而长夏河即夏水,江之沱也。自监利县流入境,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埠,与汉水合”

  • 旗山

    ①一名水西山。在今福建福州市西郊外。与鼓山对峙。上有勾漏洞。晋郭璞 《迁城记》: “右旗左鼓,全闽二绝。”②即今福建闽侯县南旗山。明 《寰宇通志》卷45福州府山川: 旗山 “在侯官县西五十里,以形似名

  • 都尉城

    在今江西樟树市。汉豫章都尉治此,故名。隋大业二年(606年)筑,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

  • 龙大支线

    从吉林省吉林市东龙潭山,东南至大丰满。全长22.8公里。为长图铁路支线。 日伪于1937—1938年修筑。

  • 安喜县

    ①三国魏改安憙县置,属冀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三十里。西晋属中山国。北齐移治今定州市,为鲜虞郡治。隋改名鲜虞县。唐武德四年(621)复名安喜县,为定州治。北宋为中山府治。明洪武三年(1370)废入

  • 双童岭

    在今江西大余县南。《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双童岭在“府南三十里。即大庾之支陇,名三将军岭。绵亘二十里,三峰并秀。俗谓双童讲书台,以两峰并列,中峰稍平也”。

  • 清水河子

    一名特伯尔古。即今新疆和硕县。《清一统志·喀喇沙尔》: 特伯勒古 “在喀喇沙尔城东八十里、塔噶尔齐西十五里,逾奇尔归图河至其地,有小城。东自乌沙克塔勒,察罕通格、楚辉至此,得四城,皆居喀喇沙尔城东”。

  • 北平省

    明洪武二年(1369)分河南、山东两行中书省置北平行中书省,治北平府(治今北京市)。简称北平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永乐元年(1403)罢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十九年(1421)

  • 汊水

    又名汊川、澨水。即今湖北天门市、汉川县北之天门河。《元和志》卷27汊川县:“汊川水在县南二里,西北自鄂州界流入。”唐置汊川县以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