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云 (雲) 寺
亦作凌云寺。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 南诏骠信酋龙寇蜀,攻占犍为 “后数日,蛮军大集于陵云寺,与嘉州对岸”。胡三者注: “陵云寺在嘉州南山,开元中,僧海通于渎江、沫水、濛水三江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步,建七层阁以覆之。”
亦作凌云寺。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资治通鉴》: 唐咸通十年 (869) 南诏骠信酋龙寇蜀,攻占犍为 “后数日,蛮军大集于陵云寺,与嘉州对岸”。胡三者注: “陵云寺在嘉州南山,开元中,僧海通于渎江、沫水、濛水三江之会,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步,建七层阁以覆之。”
即今河北武邑县北三十里赵桥乡。明嘉靖《冀州志》 武邑县地理图: 北有赵桥堡。
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相传尧初居此,故曰陶唐。西周为曹国都。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地当经济、交通中心,为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商业城市。《史记·范蠡传》 载: 范蠡 “之陶,为朱公”。世称陶朱公。又,《
即小青岛。在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即“小青岛”。
即今四川金堂县东南五十里同兴乡。与淮口镇隔江相望。从西魏以来,为县、军、州治地。清嘉庆《金堂县志》卷1:“金渊西魏置,金水唐置,怀安宋置,怀州元置,故城在今县治东南八十里同心场。基址、濠堑,犹有存者。
在今贵州兴义市西南百三十里鲁布革镇。清有把总驻防。
春秋国名。即今安徽凤台县。《春秋》:成公七年(前584),“吴入州来”。即此。后吴迁蔡昭侯于此,称为下蔡。古邑名。春秋楚邑。在今安徽省凤台县。公元前529年为吴所灭,其后又属楚,前519年又入吴,前4
即今云南双柏县治。清有千总驻防。1962年双柏县迁治于此。
在今四川高县东南。清同治《高县志》卷11:“大寺顶即中腹寺后山。由寺后斜上,山路崎岖,羊肠一线,上有擦耳岩, 尤为奇险。”同治元年(1862),李永和义军与民团激战于此。
①亦作赫色勒河、得尔必楚克河。即今新疆南之克孜勒河。为喀什噶尔河上游。《清一统志·喀什噶尔》:赫色勒河在“喀什噶尔城南。源出北山麓,东南流会特尔墨楚克河入雅璊雅尔河”。徐松《西域水道记》卷1:乌兰乌苏
即今甘肃泾川县西北党原乡。《魏书·崔延伯传》:北魏永平二年(509),“(万俟)醜奴置营泾州西北七十里当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