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婆径
在今福建南靖县北。明正统五年 (1440)于此置韩婆巡司,景泰二年 (1451) 改为永丰巡司。
在今福建南靖县北。明正统五年 (1440)于此置韩婆巡司,景泰二年 (1451) 改为永丰巡司。
即今安徽南陵县东青弋江西岸弋江镇。清光绪 《南陵小志》 卷1: 青弋江镇在 “县东三十里。东达郡治”。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建。据乾隆御制 《普宁寺碑记》 载,是年五月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头目达瓦齐发动的武装叛乱,冬十月在避暑山庄封赏厄鲁特蒙古四部首领时,决定依西藏
一作萑浦。春秋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左传》: 昭公二十年 (前522),“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春秋属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左传》昭公二十年(前522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在今宁夏中卫县东南一百里。明嘉靖 《宁夏新志》 卷3宁夏中卫: 柳青渠 “黄河东。长三十五里,溉田二百八十四顷余”。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唐河支流。《史记·赵世家》 《正义》: “鸿上水,源出唐县北葛洪山,接北岳恒山。” 又 《水经· 滱水注》: 鸿上水 “出 (唐县) 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滱水也”。
①北周武帝初置,为南都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陵镇。建德四年 (575) 改为武宁县。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伦镇。光绪 《山东通志》 卷34:“在源河之阳,
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 建,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六十里。清时曾设插岭关镇于此。后废。
即今广西平果县北榜圩镇。旧属思隆县。清设巡司于此。
明永乐初,安南黎季犛篡陈,又杀明大理卿薛嵓。四年(1406),张辅、沐晟等进军其地。次年(1407),设交趾布政司。治所在交州府(今越南河内市)。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以北地区。宣德二年(1427),黎利
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五里。《清一统志·兴安府一》:西城山,“《旧州志》:古西城县建在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