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高阳县

高阳县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在高河之阳”。因名。东汉属河间国。晋属高阳国。北魏为高阳郡治。隋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为顺安军治,熙宁六年 (1073) 废为镇,十年复为高阳县。金属安州。明洪武三年 (1370) 移治丰家口,即今高阳县,八年并入蠡县,十二年复置,属保定府。民国初属直隶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②南朝宋侨置,为高阳郡治。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三十里北高阳。隋大业初废入临淄县。

③北魏太和元年 (477) 置,属襄城郡。治所在今河南平顶山市东。北齐废。

④东魏武定中侨置,为南广州高昌郡治。治所在今河南襄城县境。北周废。


(1)古县名。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置,治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东。初属襄城郡,永安中属汉广郡。北齐废。(2)今县名。在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面积472平方千米。人口30.8万。辖3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高阳镇。战国为燕高阳邑。西汉置高阳县,治今旧城镇,属涿郡。以在高河之阳得名。《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高河之阳”,故名。东汉属河间国,后属博野郡。三国魏属河间郡。晋至南北朝属高阳郡(国)。隋至五代先后属瀛州、蒲州、河间郡。宋省入顺安军,后复置。金、元属安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徙治今址,十一年省入蠡县,十三年复置,属安州。清属保定府。1913年属范阳道,后改属保定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1948年冀中解放区由高阳县城关镇析置高阳市,1949年撤销。1949年属保定专区。1958年蠡县并入,1962年蠡县析出。1968年属保定地区。1994年划归保定市。地处冀中平原区,地势平坦。有潴龙河、孝义河、小白河。地热资源丰富。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为华北地区地热开发试点县和省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农产小麦、玉米、高粱、花生、棉花。有纺织、印染、染织、刺绣、农机、建材等工业。织布历史悠久,“高阳大布”著名。津保、保沧、高任等公路经境内。纪念地有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旧址、高蠡暴动殉难烈士纪念塔。


猜你喜欢

  • 银树东坝

    又名广通镇。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为唐五堰之一。《宋史·瀛国公传》: 德祐元年(1275),元兵迫近临安 (今浙江杭州市),“起赵淮为太府寺丞,戍银树东坝”。《元史·阿剌罕传》: 至元十二年 (12

  • 尚阳堡

    一作上阳堡。在今辽宁开原市东。为清河水库淹没。清杨宾 《柳边纪略》 卷1: “尚阳堡在开原东四十里。安置罪人始于天聪七年八月,后以为例。” 康熙时平三藩之乱后,附吴三桂的滇人,悉流戍于此。

  • 邢家湾

    即今河北任县东北三十六里邢家湾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1任县图:东北有邢家湾。

  • 丁公山

    又名丁里村。在今安徽萧县东南十五里。《元和志》卷9萧县:“丁公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丁公追汉高帝处。”《寰宇记》卷15:“楚汉相攻,高祖败,薛人丁固追之,即此也。”

  • 愍忠阁

    在今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法源寺。建于唐代。《方舆纪要》 卷11顺天府: 愍忠阁在 “府西南十五里,唐太宗征辽阳,悯忠义阵亡之士,建此阁,后为愍忠寺”。明正统中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 改名

  • 蒲胎山

    即今广东深圳市保安区南海中蒲台岛。《郑和航海图》: 东莞所东南海中有 “蒲胎山”。

  • 大谢戍

    唐置,在今山东长岛县南长山岛上。《寰宇记》卷20蓬莱县:“大谢戍在县北海中三十里,周回一百二十步。亦唐太宗征高丽时,与乌湖戍同时置。”在今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岛上。为泛东海之要道。唐贞观中,征高丽时置。

  • 车田

    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北。清有把总驻此。集镇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西部、融江支流寻江上源东岸。车田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700,苗族占63%。因昔苗家沿五排河架简车引水灌田,故名。主产稻、玉米。特产有杜仲

  • 济阳郡

    ①西晋惠帝分陈留国置济阳国,东晋改为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县 (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辖境相当今河南兰考县东部、山东东明县南部。北魏废。②东晋明帝侨置于毗陵郡武进县 (今江苏武进县西北) 地。南朝齐改

  • 达溪川

    即今甘肃灵台县南达溪河。《方舆纪要》卷58灵台县:达溪川“在县南二里,流达于泾河。《志》云:源出陇州五马山, 至邠州梁山下入于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