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栌岭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五十里。《北齐书·文宣帝纪》: 天保三年 (552),“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明置巡司于此。
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汾阳市西北。《资治通鉴》: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北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即此。
在今山西汾阳县西北五十里。《北齐书·文宣帝纪》: 天保三年 (552),“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明置巡司于此。
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汾阳市西北。《资治通鉴》: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北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即此。
北宋置,属阳山县。在今广东阳山县南。《清一统志·连州》 “青龙镇” 条引 《阳山县志》: “桐台镇在县南十里。旧置桐台驿于此。元末废。”
1941年由正安县析置,属贵州省。设治土溪场 (今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汉代学者尹道真而得名。据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
①又名望潮楼、望海楼。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凤凰山上。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诗:“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居茅舍较清凉。”②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方舆胜览》卷54绵州:江楼“枕城之东隅,上有唐江亭记”。杜甫《送严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旧唐书·地理志》 南溪县: “后周废郡置南武戍。”
即今广西容县南灵山乡。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容县图:南有灵山墟。
在今四川涪陵市南。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1:八挂岩在“州南百里。岩壁有天然八卦。又名宋师岩。明司谏刘习易于此。被刑之日,岩崩见图”。
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元史·木华黎传》:元太祖时,“进攻北京,金守将银青率众二十万拒花道逆战,败之,斩首八万余级”。即此。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古山林附近。《元史·木华黎传》:成吉思汗十年(121
即今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之中北暗沙,位于中沙大环礁北部边缘。西距鲁班暗沙2.7海里,是一东西向长条形暗礁。1947年命名立夫暗沙。1983年改名中北暗沙。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宋州置,治所在宋城县 (今河南商丘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柘城、夏邑经北,睢县以东,山东曹县、单县以南,安徽砀山县以北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宋州。唐天宝、至德时改宋州为
元置,在今陕西宁强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