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军将军

中军将军

官名。① 西汉武帝置,为杂号将军,以公孙敖任之。后省。西晋武帝泰始元年 (265) 复置,以羊祜任之,统左右卫、前、后、左、右、骁骑等宿卫七营禁军,主管京师及宫廷警卫。泰始四年罢,置北军中候代其职。后复置为将军名号,不再领宿卫禁军,可离开京师,出任持节都督,镇守一方。十六国前秦时与镇军、抚军、冠军将军合称四军将军。南燕亦置。南朝置为重号将军,宋位比四镇将军,三品; 南齐位在四征将军之上。梁、陈与中卫、中抚、中权将军合称四中将军,专授予在京师任职的官员,地位显要。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与四征将军同班; 陈拟二品,比秩中二千石。北魏位在四镇将军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一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从二品。北齐用以安置罢任武官,成为无实权的闲职,从二品。北周八命。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军将军。②王国官。西晋以平原、汝南、琅邪、扶风,齐为大国,各置上、中、下三军,中军二千人,设将军一人统之。其余王国不设中军。南朝宋大、小国皆设三军。地位很低,晋、宋时皆未能列入九品以上的流内品阶。齐、梁沿宋制。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 定皇弟子国上、中、下三军将军为流外七班中的七班,嗣王国三军将军为六班,蕃王国三军将军为五班。


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战或驻守宿卫。汉始置,晋沿置,以羊祜任之,统左右卫、前后左右、骁骑七营宿卫禁军,掌京师和宫廷护卫。后以北军中候代之,不再领兵宿卫,只作为一种将军名号,也可出任持节都督,镇守一方。其后,十六国、南朝多沿置。

猜你喜欢

  • 蒙古宣慰使

    官名。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十月北洋政府设置,直属大总统。蒙古宣慰使得设置行署办公,设参议六人,由宣慰使聘任;秘书长一人,秘书二至四人,随员六至十人,均由宣慰使派充。

  • 翊卫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置,为武臣阶官,从五品。官名。宋徽宗政和六年置。掌侍卫。见《宋史·职官九·国朝武选、武阶》。

  • 巡政

    清朝巡检之别称。

  • 四平将军

    官名合称。即平东、平南、平西、平北将军。三国魏置,三品。晋朝及南朝宋、齐沿置,各一人; 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之二十班; 陈三品、秩中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二品

  • 三辅丞

    官名。汉置,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三辅“皆有二丞”。秩六百石,与一般郡丞相同。《汉书·刘向传》记路温舒曾为右扶风丞。

  • 大惕隐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署。掌皇族之政教。四帐皇族由大内惕隐司管理,二院皇族由二部惕隐(会同元年(938)改称司徒)管理,皇太子惕隐司掌皇太子宫帐之事,皆统于本司。官署名,也称“大内惕隐司”。辽代设此官署,

  • 南宫南屯司马

    官名。东汉置,南宫宫掖门,每门司马一人,俸比千石。南宫南屯司马,掌平城门。吏员九人,卫士一百零二人。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卫尉》。

  • 交阯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永乐十八年 (1420)置,为永乐、洪熙、宣德时诸道监察御史之一,掌纠劾百官,主察交阯布政司 (今越南境内),并协管两京、直隶部分衙门、卫所卷宗照刷工作。宣德十年 (1435)革。

  • 将作大令

    官名。隋炀帝一度改将作监大监为将作大令。详见“将作监”。

  • 录勋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清朝理藩院所属录勋清吏司之副长官。协助郎中掌司事。乾隆二十二年(1757) 改称典属清吏司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