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帅

元帅

官名。春秋晋国始置,为三军中军主将之称,上卿爵,执掌国政,统兵作战。东汉灵帝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为元帅,然非汉代定制。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之。北周亦置,为行军元帅简称,总辖军务,皆以宗室或重臣出任,行军出征方置为大军统帅,并非常设职官。开府、设监军、长史、司马、列曹参军等僚佐。隋朝沿袭此制。唐朝元帅皆以亲王任之,掌征伐,兵罢即省。安史之乱后,又置天下兵马元帅,大历八年(773)罢。其后凡调诸道兵马会战,则置元帅或都统,以为战时最高军事长官,多由亲王挂名,副元帅实掌其事,幕职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掌书记、判官、参谋、兵马史、都虞候等。元朝于各行省置都元帅府,秩正二品,元帅府正三品。郑成功设为各军统帅。其军队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郑成功自为中军元帅。


官名,春秋时晋文公置。晋置上、中、下三军,中军主将称元帅,上卿爵,统三军,主国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注:“晋以中军帅为元帅。”东汉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上军校尉蹇硕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及大将军,但非定制。北周为行军元帅的省称,总掌军务,非常职,出征时则置,军事行动结束则免。隋沿其制,唐也置。唐朝元帅多由亲王兼任,副元帅才实掌军务,属吏有行军长史、行军司马、书记、判官、参谋、兵马史、都虞候等。宋沿置。元朝各行省置都元帅。见《新唐书·百官四》。

猜你喜欢

  • 计部郎中

    官名。①西魏尚书计部长官,掌国家财赋收入。②渤海国右六司计部长官。参见“计部”。

  • 假试官

    即“假版官”与“试衔”。

  • 公府东曹

    公府诸曹之一。西汉丞相府始置,典选举。设掾一人,比四百石;属一人,比二百石,下有令史。东汉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东汉末曹操任汉丞相时置东曹掾、属各一人,后省;三国魏咸熙元年

  • 宗属寺

    官署名。渤海国置,有大令、少令。

  • 提职

    官员升赏的方式之一。战国时各国即已通过考核和调查,对有政绩的官员,一般均予提升职务,提职的幅度则依其政绩卓著与否而定。历代均沿行之。如明代宣德年间温州知府何文渊、崇祯年间大理寺推官陈良谟,均以考绩上等

  • 合方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统一天下道路及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周礼·夏官》:“合方氏,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制,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除其怨恶

  • 内者左丞

    官名。东汉置,名义上属少府,为内者令副职,员一人,秩三百石,佐令掌宫中布帐衣亵诸物。官名,汉置为内者令的佐官,助令掌宫中布帐诸亵物。属下有从官录事一人,员吏十九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少府》、《后

  • 主书令史

    官名。掌文书,位在正、书令史之上。魏晋南北朝尚书、中书、秘书等官署多置。亦省称主书。中书省初用武官,南朝宋以后改用文吏。北齐唯置于中书省,去“令史”之名。一说陈亦去“令史”名,隋复加令史,唐又除去。魏

  • 正卫郎

    散官名号。明洪武四年(1371)置。初授库副使、仓丞等,后内官品秩屡更,则专授从七品内官。

  • 中京留守司

    官署名。辽南面官,统领中京军民之政。太宗大同元年 (947),升镇州 (今河北正定) 为中京,置留守司。圣宗统和二十五年 (1007),以奚王牙帐地建中京 (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大明城),设留守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