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团练使

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至德、乾元(758—760) 中置于诸道,大者领十州,小者领三、五州,掌本地区防务,又称团练守捉使。代宗时诸州刺史皆兼本州团练使,旋废。唐后期诸州刺史不兼防御使者多带此衔,诸道不设节度使者,多以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总领军务。五代沿置。宋朝团练州置,多不驻本州,无职掌,仅为武臣寄禄官。北宋前期官品不详,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五品。辽朝为团练使司长官,属南面方州官,下设团练副使、团练判官。宋初常授予党项熟户首领。太宗雍熙二年(985) 李继迁占银州,设此以封酋豪。元昊建西夏,亦置,为军职,领三至五百族帐,位在刺史上。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于耀州、邠州置团练安抚劝农使司,每司置使二人。


官名。唐始置,在没有节度使的地区设都团练使、团练使,掌本地区军事,常与观察使、防御使互兼,又曾与防御使互易称号。代宗时令刺使兼团练使。宋代团练使为虚衔,由武将兼,官阶高于刺使,低于防御使。辽承唐制,在各州设团练使司,置团练使、团练副使、团练判官。明废。见《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团练使》、《宋史·职官六·防御使、团练使》、《辽史·百官志四·团练使司》。

猜你喜欢

  • 都纪

    官名。管理道教事务之道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为各府道纪司之长官。府各一人,从九品,设官不给禄,颁发度牒。掌钤束一府之道人。清沿明制,品秩未入流。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道人充补,移咨吏部注册。

  • 宣训卫尉

    官名。南朝宋置,为高祖皇太后三卿之一,掌宣训宫禁卫,职比卫尉。见《宋书·王敬弘传》。

  • 副都承旨

    即“枢密院副都承旨”。

  • 侯国庶子

    官名,掌侍从,理家事。见《后汉书·百官志》。

  • 提塘

    见“提塘官”。官名。清置,又称“提塘官”,多数省每省一人,也有两省一人的,由各省督抚选派武职一人(由兵部任用)驻京,掌传递部院等衙门与本省有关来往文书。见《清史稿·职官一·兵部》、《清会典·兵部·驻京

  • 上京城皇使

    即“上京皇城使”。

  • 主客司马

    官名。高昌国主客部次官,协助主客长史处理本部事务。如被派遣到诸城相监检校,则称“城令”。

  • 爵邑

    爵位与封邑。《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 青龙氏

    太皞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见“太皞”。

  • 乙室勃极烈

    官名。设于金太祖时,管理对外事务,由太祖叔阿离合懑充任。阿离合懑死,官废。官名。金置,为宗室功臣之一,其位略次于国相。金代官长称勃极烈,勃极烈是女真语的译音,意为“长官”、“管理众人”。见《金史·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