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天官

天官

①官署名。(1) 西魏、北周天官府简称。(2) 吏部别称。唐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吏部改名。后代即沿称吏部或其首长。(3) 太平天国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天、地、春、夏、秋、冬定名,天官即吏部。②官名。(1) 一说为商朝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的合称。(2) 《周礼》分设六官,以冢宰为天官,为百官之长。(3) 太平天国吏部正、又正、副、又副之官统称。(4) 太平天国朝内官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又,女官中朝内官所设天官正、副丞相,亦称。③泛指百官,即天子之官。《后汉书·班固传》: “百官小吏曰天官。”


官名。1、周六官之一,为“天官冢宰”的省称。是周百官之长。《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民为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

2、泛指百官。《后汉书·班固传》:“天官景从,祲威盛容。”注:“蔡邕《独断》曰:百官小吏曰天官。”

3、天官府的简称。北魏、北周时,天官府省称天官。

4、吏部的别称。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神龙元年复旧。后世也称吏部为天官,或称“吏部天官”。见《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太平天国仿古,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天地春夏秋冬名官,故天官即吏部。

5、官名合称。①指太平天国的吏部正、又正、副、又副。②指太平天国朝内官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③指太平天国女官中朝内官之天官正、副丞相。

猜你喜欢

  • 行度辽将军

    代行度辽将军之职。《后汉书·孝和帝纪》:“九月癸丑,以光禄勋邓鸿行车骑将军事,与越骑校尉冯柱,行度辽将军朱徽、使匈奴中郎将杜崇讨之。”“秋七月,行度辽将军庞奋,越骑校尉冯柱斩右温禺鞮王。”参看“度辽将

  • 开封府判官

    官名。宋初置,为开封尹副贰。后设开封少尹二人,若遇他官领尹事,则改少尹为判官。英宗治平三年(1066),命判官一人领使院事,民间俗称之为“南司”,掌审察文移簿籍。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

  • 官员在职务上犯罪的刑事处分

    《尚书·吕刑》指出当时(西周时)主审案件的刑官,可能出现五种偏差:“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依仗自己权势随意处理,或乘机和报恩怨,或暗中受到权势者的牵制,或乘机敲榨勒索,或贪赃枉法。若审判官

  • 克戎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与佽飞将军同班,普通六年 (525) 刊正将军名号时罢。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三班。

  • 卫候直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由隆福宫卫候司改名,简称卫候司。秩正四品(或升正三品)。领东宫挖鹤卫士,兼掌仪从金银器物。隶詹事院。英宗至治三年(1323)罢,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三月复置,

  • 马师

    官名。春秋时郑国置。主管马政的官长。大夫爵。 《左传·昭公七年》: “(��)朔于敝邑, 亚大夫也; 其官,马师也。”杜预注: “大夫,位; 马师,职。”官名。春秋时郑国设

  • 阁内大都督

    官名。北魏末置。统领皇帝左右的侍卫禁军,位在阁内都督之上。《周书·杨宽传》:“孝武与齐神武有隙,遂召募骑勇,广增宿卫。以 (杨) 宽为阁内大都督,专总禁旅。”

  • 天策上将府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为酬秦王李世民平洛阳大功而特置,掌全国征讨军事,位在王府之上。以天策上将军总判府事,有长史、司马各一员,从事中郎二员,并掌通判府事; 军谘祭酒二员,掌参谋军事,赞相礼

  • 小侍伯下大夫

    官名。北周置,正四命,为掌禁兵之官,府属不详。任此职者,见《隋书·李穆传》:兄子崇,“建德初,迁小侍伯大夫。”

  • 第一届国会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立法机关。是根据《临时约法》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四月八日成立的。国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其职权分参众两院专行的和共行的两类。两院得单独行使的职权有:一、建议。建议提出后经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