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义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诸葛亮收伏姜维后,辟其为仓曹掾,加此职,封当阳亭侯。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大通三年(529) 罢。
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姜维曾任此将军,掌征伐。见《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南朝梁武帝曾一度置此将军。
官名。三国蜀置,诸葛亮收伏姜维后,辟其为仓曹掾,加此职,封当阳亭侯。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大通三年(529) 罢。
杂号将军名,三国蜀置,姜维曾任此将军,掌征伐。见《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南朝梁武帝曾一度置此将军。
官名。宋朝改内酒坊副使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废。
见“军机值房”。
官名。东魏置。《周书·裴文举传附高宾传》:“(高宾) 仕东魏,历官至龙骧将军,谏议大夫、立义都督。”
官名。南朝梁置,为文学侍从之臣。
1、十国诸侯之长称连帅。《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柳宗元《封建论》:“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2、唐朝称观察使、按察使为连帅。白居易《京兆……观察等使制》:“及兵革甫定,思弘风化,则命连帅
见“内放”。授任地方官。《后汉书·孝安帝纪》:“公府通调,令得外补。”
官名。又称“邦司寇”。战国魏置。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掌刑徒及督造兵器。魏惠王九年(前361)迁都大梁,故名。《三代吉金文存》卷三第四三页:“(梁)廿又七年, 大(梁)司寇
见“刀笔吏”。
官名。 西魏、 北周夏官府左武伯中大夫左羽林率上士属官,正一命。
官名。宋置,掌巡河道。见《宋史·职官七·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