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宗正丞

宗正丞

官名。秦、西汉为宗正副贰,秩千石,协助管理皇族外戚事务,参与审判宗室诏狱,由宗室充任。平帝元始四年(后4)改宗正为宗伯后罢。东汉复置,秩比千石。魏、晋、南朝沿置,或以他姓暂代。魏、晋、宋七品,梁四班,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北齐为“大宗正丞”省称。隋、唐、五代置为宗正寺佐官,位次少卿,员二人,掌判本寺日常公务。亦称“宗正寺少卿”。隋初正七品,炀帝改从五品,唐从六品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司宗丞、司属丞,寻各复旧。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后悉以宗室充任。北宋沿置,初为五品寄禄官,别遣宗姓朝官以上知丞事,处理日常事务。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以后,又作差遣,以郎中以下兼任。如卿、少卿缺,则代理寺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单置为职事官,佐理寺务,不专用宗姓,从七品。南宋或置或省。辽朝为南面朝官,无具体职掌。参见“宗正”、“宗正寺”。


官名,秦汉皆置,俸比千石,为宗正卿之副,佐卿行职事。参看“宗正卿”条。后世多沿置。

猜你喜欢

  • 勇猛知兵法者

    汉朝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成帝元延元年秋七月。《汉书·成帝纪》:“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 举状

    官府文书名。即宋朝举主为被推荐人所撰荐举书。又称举削、奏削、荐削、荐牍。内容视推荐目的,如改官、荫补、应举等而有所不同。参见“职令状”、“京削”。

  • 军事善后委员会

    善后会议设置的专门委员会之一。善后会议宣称为了收束全国军事和整理全国军政,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四月十五日议决《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二十四日由临时执政公布。九月二十一日临时执政下令召集,十月

  • 二百石

    官秩等级。西汉多指县级政府机构地位较高的属吏,如县丞、尉,称为长吏,授予铜印黄绶。东汉时中央政府机构令史之属、四百石和三百石长相的属吏丞、尉及障塞尉、诸陵校尉长等皆二百石。月俸三十斛。三国两晋南北朝沿

  • 左右旅贲率上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旅贲氏中士二人,下士十六人,掌执戈盾,夹王车,以司守卫。北周依其制置左右旅贲率上士,正三命,属夏官府左右武伯中大夫。《隋书·礼仪志》载其职掌为“掌旅贲之士。其队器服皆青,以朱为

  • 武成王庙署令丞

    官名。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置武成王庙,有令及丞,掌春秋祀享,以郊社令、丞兼。

  • 寺丞

    官名。历朝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苑马寺等衙门均置,为各官署次官,协掌本寺事务,品秩自正五品至从六品不等,详见各寺丞条。

  • 廷试

    见“殿试”。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即“殿试”,见该条。

  • 掌皮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制作皮革。《周礼·天官》“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掌秋敛皮,冬敛革; 春献之,遂以式请颁皮革于百工; 共其毳为毡,以待邦事; 岁终,则会其

  • 兵马司指挥

    官名。明清京师分五城兵马司之主官。掌司事。明洪武 (1368—1398) 中设,于南、北两京五城各设一人,秩正六品。所属有副指挥、吏目等员。清顺治 (1644—1661) 中沿设,京师五城各一人,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