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察默拖喇哈番
满语官名。汉译为“监察御史”。
满语官名。汉译为“监察御史”。
官署名。即“宾客清吏司”。
服饰名。最初指平日穿的军装。《诗·小雅·六月》: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郑玄笺: “戎车之常服,韦弁服也。”后通称日常所穿之服,与“礼服”相对。汉朝以绛衣为常服。晋朝改称五时朝服。清朝官服中亦有常服
公人名。宋初置,见“散从直”。
见“上计掾”。官名,汉置,为“上计掾史”的省称。详见《计吏》条。
官名。辽朝置。北面官。皇太子惕隐司长官。
散官名号。金朝置为文散官最低一阶,从九品下。元朝改从八品,敕授。明朝定为文散官从九品,初授。文散官名。金始置将仕佐郎,秩从九品下。元升为从八品。明制将仕佐郎为从九品初授之阶。
官名。清朝侍卫之一种,位三等侍卫之后。武职五品或六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顺治元年(1644)定制: 每旗三十人,共九十人。雍正五年(1727)始定,武进士三甲者得选授十人充任。掌宫廷宿卫及
周朝行政区划名。距京城百里之外二百里之内的远郊地区称遂。共设六遂,每遂设遂大夫掌理政务。政区名。西周春秋时期设于郊以外至野以内的地区,为非自由民居住的地区。
官名。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 置。为尚书省右士曹长官。后罢。
民国时公务员办公的地方称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