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族军

族军

氏族的军事组织。在氏族社会中,每一氏族男性成员都有对外作战和狩猎的责任。到了阶级社会,服兵役仍是氏族中男性成员的义务,所以军事组织仍以各氏族为组成单位,在有军事行动时,氏族成员均须参加战斗。夏商时王室的卫队和战争时的主力仍是本族的族军。如商代武丁至武乙、文丁时,在对外作战时,仍常以“王族”、“三族”、“五族”、“子族”的族军为主力。王族是由王的本族所组成的军队,“三族”、“五族”,意即三个王族、五个王族。“子族”是族以下的组织,当族众人数较多时,便将一个族分为若干子族。由于子族的数目较多,在甲骨文中常用“多子族”的名称。每一族军即由族尹统率之。商代中期以后成立的右中左三师为国家的常备军,称为王师。氏族军队在各方国仍旧存在,其军队名称在师前冠以某方国之名,如犬国的军队称为犬师,其组成和编制仍沿袭本族的习惯,并不与国家的军队一致。延至春秋时代,楚国仍以“王族”组为中军。《左传·成公十六年》记鄢陵之战时,“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后世也常有以氏族成员为基础而组成的军事组织,如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清代女真人的“八旗”,都是氏族编制与军事编制合一的组织。

猜你喜欢

  • 柔远后司

    官署名。清朝理藩院绪司之一。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分柔远司而置。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为旗籍司。

  • 乡自治会

    乡自治组织的议决机关。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停办各级地方自治,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复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七月三日公布《乡自治制》,但未实行。其规定如下:乡为法人,受县

  • 出使日本国大臣

    官名。清朝光绪二年(1876)设。正二品。辖副使一人。二等、三等参赞各一人,二等、三等通译官各一人,一等、二等书记官各一人,商务委员一人。四年,设神户大阪正理事一员,长崎正理事一员,横滨、筑地正理事一

  • 太医院右院判

    官名。清朝太医院之副长官。详“太医院院判”。

  • 营造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工部置,掌营缮、制作之事。由工部郎官参领。

  • 司法副大臣

    官名。清末置,由法部侍郎改称。见“法部”。

  • 便殿中监典

    宫中女官名。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属宣融房,五品。

  • 看守长

    监狱官名。北洋政府置于新监狱,承典狱长之命,分掌警备、教育、作业、卫生、用度及其他事务。监狱各科科长以看守长兼任。陆军监狱设看守长一至四人,相当于准尉。国民党政府监狱沿置。

  • 主衣局都统

    官名。北齐置主衣局,属门下省。掌御衣服玩弄事。以都统、子统为正副主官。

  • 朱衣吏

    吏名。唐制: 两省官出使,得朱衣吏前导。宋朝沿置,朝殿日,皇太子、亲王、使相、参政、翰林学士,各有朱衣吏二人,自下马处导至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