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枢密院

枢密院

官署名。唐代宗永泰(765—766)中始以宦官为内枢密使,不置司局,无视事之厅。僖宗、昭宗时,杨复恭、西门季玄为枢密使,始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专置官署,扩为东西(上下)两院,设枢密使两人及承旨、院吏等,全用宦官,出纳机密诏奏,分割政事堂之权。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废,职归崇政院。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改崇政院置,职掌与唐略同,协助皇帝决策发令,官员改用士人,以宰相兼枢密使领院事。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废,事归中书。出帝开运元年(944)复置,军国大政皆归之。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神宗熙宁元年(1068)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1082)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高宗绍兴七年(1137)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二十六年罢宰相兼领枢密,三十二年复令宰相兼枢密使,后不改。辽太宗会同元年(938)灭后晋,依晋制在汉地设枢密院,掌汉人军政。世宗大同元年(947)设契丹枢密院,统领契丹、渤海、女真等部族军兵,亦主民事、刑狱诉讼、纠察百官等事, 实为辽的政治中枢, 称北枢密院。 汉人枢密院称南枢密院,总领汉人之政,掌政治、财赋、军事,地位不如北枢密院。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知枢密副使事、同知枢密使事、签书枢密院事等官。皇帝亲征时,常设行枢密院,总领兵事。西夏亦置,西夏语音“令泥落”,掌全国军事枢要、边防等,属上司。长官为都枢密使、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枢密位有枢密南益、枢密北座、枢密西摄、枢密东拒、枢密副使、入枢密名。又有枢密都承旨、枢密都招讨使、枢密直学士等职。金太祖天辅七年(1123)置,总领汉军。章宗泰和六年(1206)改都元帅府,八年复旧名,掌朝廷军机要务。设枢密使、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官。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为朝廷军事行政机构,掌军事机要。由皇太子真金兼领枢密使。后枢密使几度再设,皆由皇太子兼领,实为虚衔。定置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枢密院事、同佥枢密院事、枢密院判官、参议等官。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 为一方一事而设者,则称某处行枢密院。


官署名。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改崇政院为枢密院,改宗政使为枢密使,与宰相分掌朝政。文事出于中书,武事出于枢密。宋代枢密院掌军国机密、兵防边备戎马等政令,出纳帝命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等事皆掌之;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号称二府。其官有枢密使、知院事、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等。见《宋史·职官二·枢密院》。辽代有北、南、汉三枢密院。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统契丹兵马,其官有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等。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其官与北枢密院同。二院皆见《辽史·百官志一》。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尚书省,本兵部之职。其官与北枢密院同。见《辽史·百官志三·汉人枢密院》。金代枢密院掌所有武备机密等事,泰和六年曾改为元帅府;其官有使、副使、签书枢密院事、同签枢密院事等。见《金史·百官一·枢密院》。元代枢密院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戍守、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皆由其管;基官有副使、佥书枢密事、同知枢密院事、知院、判院等。还有行枢密院,掌一方军马。为战时临时机构。事毕则罢。见《元史·百官二·枢密院》。明太祖曾置行枢密院,自领之。不久即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见《明史·职官五·都督府》。参看《文献通考·职官十二·枢密院》、《续文献通考·职官六》。

猜你喜欢

  • 中宫谒者令

    官名。东汉属大长秋。秩六百石,领中宫谒者三人,主管皇后宫报中章。官名,汉置,掌中宫谒者,主通报中宫奏章。以宦者充任,属大长秋,六百石。属下有谒者三人,四百石。中宫指皇后宫,所以中宫谒者令又简称中谒者令

  • 主食

    官名。唐朝殿中省尚食局置十六员,流外三品,侍奉皇宫膳食; 太子左春坊典膳局置六员,流外四品,侍奉东宫膳食。流外官名。唐于殿中省尚食局置十六人,左春坊典膳局置六人,为流外三至四品官,掌膳食之事,掌率主膳

  • 县主记

    县门下吏名。汉代以主记为主记掾的简称。《隶释》一六《中部碑》有主记及主记史各一人; 《后汉书·舆服志》记县令出行则主记从,在主簿之后,北齐京县有主记,与记室并置,见《隋书·百官志中》。参见“县主记掾”

  • 宗主

    ①官名。宋代置为僧官,位最高者号宗主。②泛指一宗之主。古代宗法制度中之嫡长。僧官名。宋释赞宁《僧史略·杂任职员》:“今朝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

  • 卜士

    官名。卜人中之为士者。春秋鲁国有此官,掌太子出世时抱负之礼。《左传·桓公六年》: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公与文姜、宗妇命之。”《礼记·内则》: “国君世子

  • 女长御

    宫中女官,为侍从宫女之长,侍后妃左右。《汉书·外戚传·孝成赵皇后》:“弃所养儿十一日,宫长李南以诏书取儿去,不知所置。”注:“晋灼曰,《汉仪注》:有女长御,比侍中,宫长岂此也?”长御,众御之长。

  • 编译

    官名。北洋政府设于司法部、临时法制院、侨务局等机构,法制局和编译馆等设编译员,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置编译六至八人,蒙藏委员会设编译主任一人,编译员十至十五人,均掌编译之事。

  • 候史

    官名,汉置,为候长之副,佐候长主亭燧等事,掌侦察候望报告敌情。参看“候长”条。

  • 国会议长

    官名。北洋政府时期国会参众两院设议长、副议长各一人,由议员互选。第一届国会规定参议院议长、副议长任期二年;众议院议长、副议长任期三年。

  • 比部郎中

    官名。魏晋南北朝与比部郎互称,为尚书省比部曹长官。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置为刑部比部司长官,员一人,从五品上。置员外郎为副贰。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计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故; 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