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部郎官
虞部郎中、员外郎通称。
虞部郎中、员外郎通称。
明清批答奏章之制。明制,凡内阁接到奏章后,用小票缮写所拟批答,交进后由皇帝朱笔批出,亦称调旨或条旨。清初沿用此法,但废止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写批红之例。雍正(1723—1735)中扩大奏折使用范围,並设军
皇位,天子之位。《史记·律书》:“误居正位,常战战慄慄。”
宫廷医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九品中,二十三年官品令未载。
吏部尚书别称。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 “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吏部尚书为大天”。
宋朝吏部尚书左选、侍郎左选通称。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分掌文臣选调之事。
官名。清朝文渊阁之长官。乾隆四十一年 (1776) 设,以内务府大臣一人兼充。掌文渊阁之陈设、启闭等事。随同办事的有内务府司员、笔帖式各四人,供事二人。官名。清置。文渊阁为清代宫内藏书的地方,《四库全
官署名。见“翰林兼国史院”。
参见“十忠将军”。官名。将军名号,梁置此将军,见。《隋书·百官上》。
官名。渤海国官,置一人,总政省堂事,居左、右相上。
官名。北魏置。为虎贲军下级军官。《魏书·尉拨传》: “(尉拨) 从讨和龙,迁虎贲帅,转千人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