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官署名。唐代御史台所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宋代有枢密院、宣徽院、翰林学士院等。辽代有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北大王院、南大王院等。金代有枢密院、国史院、翰林院、审官院等。元代有枢密院、行枢密院、察院、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宣政院、宣徽院等。明代有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等。清代有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上驷院、武备院、弼德院、资政院、盐政院、典礼院。民国有行政院、法院等等。
官署名。唐代御史台所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宋代有枢密院、宣徽院、翰林学士院等。辽代有北枢密院、南枢密院、北大王院、南大王院等。金代有枢密院、国史院、翰林院、审官院等。元代有枢密院、行枢密院、察院、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宣政院、宣徽院等。明代有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等。清代有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上驷院、武备院、弼德院、资政院、盐政院、典礼院。民国有行政院、法院等等。
即“额驸”。
以技艺的专长入仕。西汉时以方伎而入仕者多见于《汉书》:如《卫绾传》记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佞律传》记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周仁传》记周仁“以医见。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荀彘传》记荀彘“
宋朝各路提举常平司简称。官名。又叫提举常平司。宋神宗熙宁年间始于各路设提举常平仓官。称提举常平司或仓司,掌管常平义仓谷物的收藏和分发,保证免役法、市场交易法的实施,考察官吏并加保举或罢免等;丰收年官家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总兵”。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粮食部,执行粮食管制的法令。设司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本司事务。
官名。西魏、北周春官府司车辂下大夫司常中士佐官,正一命。
西夏官名。亦称大都督府令公。
官名,为公府掾和公府属的合称。泛指诸公府中各曹的正副长官。正长官称掾副长官称属。东曹掾和西曹掾俸比四百石,其余各曹掾俸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见《后汉书·百官一》,参看“公府曹”条。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怀方氏置,北周沿置。夏官府职方中大夫属官,掌四夷远来之民,收其所献方物,安排其馆舍饮食。下设怀方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改国子监学录置,正九品。宣和三年(1121),改为太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