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汴都巡河官
官名。金朝都水监属官。设于河阴(今河南原武西南),管辖雄武、阳武、荥泽、原武、延津五埽(一说加河阴为六埽)及兼汴河事。人选由都水监廉举,领埽兵约二千人。
官名。金朝都水监属官。设于河阴(今河南原武西南),管辖雄武、阳武、荥泽、原武、延津五埽(一说加河阴为六埽)及兼汴河事。人选由都水监廉举,领埽兵约二千人。
官名。城局 (贼曹) 长官。北魏公府、将军府置,从六品上至从八品上。北齐公府、将军府、州府置,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上。隋朝亲王、大将军、柱国等府置,正七品上至视正九品上,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城局书
春秋战国时卑微者拜托求见尊上。《管子·立政》: “请谒任举之说胜,则绳墨不正。”《商君书·错法》: “故人君者先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
内务府掌仪司所属机构。清置,掌供应祭礼,筵宴及宫内所需各种果品。设掌果、副掌果各二人,司果执事十二人。
官名。西汉末,平帝置少府果丞一人,掌少府所属山林所出果实之利,东汉废。惟太官令与钩盾令所属均有果丞,前者掌供御诸果,后者掌果园。参见“少府海丞”。
使职名。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后置为长官,以敬翔为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崇政院依旧为枢密院,复为枢密院使。官名。后梁设置,为崇政院的长官。见“崇政院”。
官名。①亦作“内言”。相传舜时有此官,职掌承上启下,传宣上命,受纳奏言。《尚书·舜典》:“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孔安国传:“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战国亦置
官名。春秋时齐国置,掌管市场的官吏。《管子·小匡》: “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管子集校》引王引之说: “‘乡’亦官名,与族、虞、衡同例。”政区名。(1)西周和春秋时期设于国中的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 《三国志·张燕传》: “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众诣邺。”魏晋时多兼镇守地区的刺史,统管军、政事务,与平南、平东、平西将军合称四平将军
官名。见“刑部中大夫”。
战国时国君考核官吏的方式之一。由国君派出使者,察访官吏善恶。如齐威王时就曾派官员前往鲁地调查了解阿大夫和即墨大夫的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