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商埠

商埠

一个国家向外国人开放的通商城市。中国古代称关市;近代又称通商口岸,或口岸,其在水路的亦称港口。政府在商埠设置税务机关,对合法贸易征收关税。清代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后,曾设立粤海、闽海、浙海、江海四税关,进行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限定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并对来华贸易的海路外商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中国近代商埠,是鸦片战争后在外国侵略者胁迫之下开放的,可分两类:按照不平等条约规定开放的称“约开商埠”;为帝国主义国家示意但由中国政府宣布开放的称“自开商埠”。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南京条约》定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是“约开商埠”的开始。咸丰八年(1858)中英、中法《天津条约》,除规定在沿海续开牛庄(营口)、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处外,又在长江沿岸新开汉口、九江、镇江三处,这是内河开放“约开商埠”的开始。外国侵略者在打开中国沿海、沿江门户的同时,又力图打开中国的“后门”,在陆路边境开辟商埠,建立陆路据点和通商路线。咸丰元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规定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两地,是陆路边境最早的“约开商埠”。此后,清政府被迫接纳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光绪二十五年(1899)宣布福建三都澳、湖南岳阳和河北秦皇岛三处开埠,这是“自开商埠”的开始。据统计,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全国共有商埠一百零七处。帝国主义还在主要约开商埠,设置租界或外人居留地,其行政、警察等权直接由外国侵略者掌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建国后,随着帝国主义特权的取消,已不复存在。

猜你喜欢

  • 史记集解

    书名。南朝宋裴骃撰。八十卷。以徐广《史记音义》为本,兼采经、传、诸史及孔安国、郑玄、服虔、贾逵等人之说,增益而成。原书单行,至北宋始与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散列于《史记》正文之下,合为

  • 始毕可汗

    ?—619隋时东突厥可汗。公元609—619年在位。名咄吉世,又作咄吉。启民可汗子。继位后复纳隋宗室女义成公主为妻,但一反其父故态,屡扰隋边,曾围炀帝于雁门。隋末大乱,不少中原人避居其地,传入先进文化

  • 石州

    北周建德六年(577)改西汾州置,治离石(今属山西),因名。唐辖境相当今山西三川河、湫水河流域。北宋属河东路,辖境缩小。金属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洪武初省离石入州,不辖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

  • 芒儿者安抚司

    土司名。明置。在今四川松潘县西毛儿盖。正统五年(1440)松潘百户汪凯招降番民一万三千余户,请设置土司予以管辖,明廷命总兵官都督同知李安、右佥都御史王翱及四川三司议其可否。后乃定寨首多儿者少为芒儿者安

  • 名悉猎

    吐蕃赞普墀德祖赞时大臣,著名汉学者。曾以贵族子弟身份被派至唐求学,久居长安。精通汉文,致力于唐蕃和好。唐景龙三年(709)奉命迎金城公主入蕃,后又奉命为金城公主向唐请《毛诗》、《礼记》、《左传》。开元

  • 司门郎

    官名。隋大业三年(607)改司门侍郎置,唐武德三年(620)改为司门郎中,为刑部司门司长官。

  • 黄仕简

    ?—1789清福建平和人。黄梧曾孙。雍正八年(1730)袭一等海澄公。后由总兵擢福建水师提督。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办理台湾漳、泉移民械斗案得当获嘉奖。五十二年,率兵渡台镇压林爽文起义,旋以贻误军

  • 升平署事宜档

    升(昇)档案名称。清代升平署记载所承应之差务与所办事项的档册。升平署所在地原称南府,在西华门外南长街口,道光七年(1827)改称升平署,专司宫廷演戏及奏乐之差务,隶于内务府,由总管太监一名管理。署内设

  • 都主辖支收司

    官署名。即三司都主辖支收司。北宋淳化三年(992)置,掌调度官物往来帐目、凭证等登记、勾销等事务,以判都磨勘司官兼管。元丰改制废。

  • 乐道融

    ?—322晋丹阳(治今江苏南京)人。荆州刺史王敦参军。受敦遣赴梁州,说梁州刺史甘卓俱发。他虽为敦佐,然忿其叛逆,因说卓伪许敦命而驰袭武昌(今湖北鄂州),以立大勋。卓遂传檄勤王,率军讨敦。卓年老多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