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县
唐宝应元年(762)为避代宗名讳,以宿预县改名。治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废黄河东岸古城。北宋初移治今宿迁市西南废黄河西岸古城。金元光二年(1223)废。元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明万历四年(1576)因城半圮于河,迁今治。初置时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北宋属淮阳军,金元属邳州,明属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1987年撤县设市。
唐宝应元年(762)为避代宗名讳,以宿预县改名。治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废黄河东岸古城。北宋初移治今宿迁市西南废黄河西岸古城。金元光二年(1223)废。元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明万历四年(1576)因城半圮于河,迁今治。初置时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北宋属淮阳军,金元属邳州,明属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属邳州,十一年改属徐州府。1987年撤县设市。
?—620隋末唐初信州(今重庆奉节东)人。隋大业十四年(618),率众攻陷开州(今重庆开县)。唐武德三年(620)二月,复陷通州(今四川达县),以其地附萧铣。后被李靖击败,战死。
元地方军政机构,属陕西行中书省。辖黄河以东盐、夏等州地。世祖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陕西、四川及西夏故地为分地,于白海(蒙语察罕脑儿,在今河北张北县囫囵淖)筑行宫,分地置蒙古四千
书名。南宋龚颐正撰。一卷。起熙宁元年(1068),止绍熙五年(1194),以续司马光《稽古录》,而叙述繁杂。其记绍熙末定策立宁宗事,归功于韩侂胄。庆元初上之。侂胄败,有诏毁板,其书不传。
①隋唐以前,习惯上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为江西;从江东而言,又可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江西,《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即此意。②唐方镇名。广德二年(764)更洪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置
官署名。北宋景祐二年(1035)建,以供宗室亲王居住。次年完工,设专官管理。熙宁三年(1070),置为官局,设知丞事领之,隶大宗正司。
即“必兰纳识里”。
粟一作速。即今吉林松花江。《魏书·勿吉国传》:“国有大水,阔三里余,名速末水。”为靺鞨七部之一粟末部的活动地区。
在今河南泌阳县南。《资治通鉴》:南朝齐永明五年(487),“桓天生引魏兵万余人至沘阳(今泌阳),陈显达遣戴僧静等与战于深桥,大破之”,即此。
?—780唐人。突厥族。后突厥可汗默啜孙,墨特勤阿史那逾输之子。开元四年(716)归唐,授左金吾卫大将军、酒泉郡太守、河西节度副使。肃宗初年,知神武军事,赐姓史。其后为右神武将军,封颖国公。
团练名。清咸丰年间,长江下游沿岸绅民为对抗太平天国而集众团练,配合清军作战,以其凶悍为清朝统治者所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