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什格而

什格而

藏语音译,意为“土司骨头”。俗称“土舍”。旧时四川阿坝嘉绒藏区基层组织头人。为土司官寨的代理人,与土司同出一源,在本地区常任重要职务,土司外出,由其代行职权,遇战事可任带兵官指挥作战。有自己的官寨和管家,在辖区内设有仓房。管辖的百姓较多,有向百姓征粮;派差等特权。地位及权势超过大头人。世袭。

猜你喜欢

  • 伽益綝论

    唐代吐蕃官名。即《唐蕃会盟碑》(长庆三年,823年立)中所载藏文“bkavi phrinblon”之意译,音译做“伽益綝论”。会盟碑以汉文“给事中”译称,即所谓“承旨官”。

  • 蒲山国

    见“皮山国”(670页)。

  • 张开格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张秀眉”(1180页)、“咸同起义”(1617页)。

  • 满洲千总

    清乾隆开始以满洲旗兵拨补绿营千总。营千总,正六品,六年任期。乾隆元年(1736),继满员外任绿营要职之后,又重定满员(蒙古旗员占用满缺)外补绿营官缺即由满汉两家分成之制(大致于沿边省分,七三分任;内地

  • 柳城王

    元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天历二年(1329,一作三年),宗王亦怜真八受封柳城王(一作柳城郡王)。

  • 养廉钱

    清朝政府在正俸之外按等级另行支给官吏的银钱。在新疆,初由政府发给执照,令伯克在乡间自行筹措。乾隆四十年(1775)后,改为由政府征收并发放。执掌税务、词讼、水利等伯克因属肥缺,不予支放,称“不支养廉伯

  • 伊州乐

    古代乐名。以源于伊州(在今新疆哈密一带),故名。该乐的主体为伊州大曲,是以伊州流行的小曲为歌谱,在其前后加引子和尾声,以慢延其声调的大型乐曲。南北朝时流行于内地。至晚唐便成为一种配合歌舞伎的完整乐调。

  • 乘驿条例

    元代制定的关于驰驿及给马标准的条例。至元八年(1271),兵部重新颁行。条例规定,各路官员若奉特旨或省部明文以急务乘驿者,依旧制。三品以上官员给马5匹,四品、五品官员4匹,六品、七品官员3匹,八品以下

  • 南甸宣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南甸路军民总管府,南甸之名自此始,意即“腾冲府南部之郊”。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南甸府。永乐十一年(1413),降为州。宣德三年(1428),麓川

  • 比图六味泉

    位于内蒙古巴林旗北部索博力嘎苏木北。“比图”蒙古语意为“密林”。林中有泉,方圆15米,池里有6个泉眼,每个泉眼喷出不同味道的水,有苦、辣、酸、甜、涩、咸6味,神密奇妙。传说清同治年间,达利喇嘛到此,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