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僚
古族名。又称※葛僚,唐代对仡佬族先民的称呼之一。僚,原作獠。宋代又有※佶僚、仡佬等称;元代有僚、土僚、仡佬、红仡僚。至明清两代又出现仡佬、革老、花仡佬、红仡佬、打牙仡佬、剪头仡佬、披袍仡佬、打铁仡佬、水仡佬、木仡佬、土仡佬等称。其中水仡佬又称仡兜。今统称仡佬族。(572页)。
古族名。又称※葛僚,唐代对仡佬族先民的称呼之一。僚,原作獠。宋代又有※佶僚、仡佬等称;元代有僚、土僚、仡佬、红仡僚。至明清两代又出现仡佬、革老、花仡佬、红仡佬、打牙仡佬、剪头仡佬、披袍仡佬、打铁仡佬、水仡佬、木仡佬、土仡佬等称。其中水仡佬又称仡兜。今统称仡佬族。(572页)。
370—451北魏大臣。鲜卑拔拔氏(后改长孙氏)。长孙嵩从子。道武帝拓跋珪爱其慎重,使掌机密。内侍左右,出入诏命。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时,任南统将军、冀州刺史。太武帝拓跋焘即位,进爵汝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神山顶”。亦称纳孜、章拉则、拉则宗。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雅鲁藏布江上游,属于日喀则地区。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拉孜宗,地当交通要冲,东通日喀则、江孜、西通萨噶、噶达克,南通胁噶尔、定日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兀里卫。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所设之兀列河卫、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所设之兀列卫分别称额埒河卫、额埒卫。
汉朝官员。义渠人。初事景帝,为郎。武帝元光六年(前129),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奉命从车骑将军卫青等出征,为骑将军,兵败,折兵七千人,罪当斩、赎为庶人。元朔五年(前124),复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青击
北魏、东魏羯胡首领刘蠡升年号。525—535年,凡11年。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时在蒙古娶的妃子。东蒙古阿苏特部领主※阿里玛丞相(阿鲁台子,《蒙古黄金史》作永谢布的额森撒米)之女。据蒙文史籍记载,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明英宗,交与
?—1392土族第一代西祁土司。青海西宁人。本为蒙古族,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元末封金紫万户侯,任甘肃行省理问所官。明洪武元年(1368),归附明朝。封副千户,世袭。二十四年(1391)受命招抚各部
古墓葬。位于今新疆伊宁县南18公里可坦买里村南。海拔70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有土墩墓200座。其中有10座大型墓,高1—2米,直径20-25米,呈南北方向排列。余俱为小型墓。墓附近
敦煌吐蕃藏文文书。见《敦煌吐蕃文献选》伯字1205号卷子。此卷原为一整卷,后被分成两页,即伯希和(法国人)487页和488页,统一编号为伯字1205号。阅读时需将两页拼接通览。内容是王莽赞致内相(亦称
白族民居的一种形式。其布局由“四坊”房屋组成。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处是,坊与坊之间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加上中间大天井形成大小五个院落,故称“四合五天井”。各坊房屋一般都为三间两层,漏角天井中都有耳房,其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