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通志

八旗通志

书名。清代记载八旗制度的志书。前后两次纂修。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1677—1745,满洲镶蓝旗人)等奉敕撰,乾隆四年(1739)成书,题为《八旗通志》初集。253卷。分为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列传: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孝义、烈女。书中对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旗制的规定、增添和更定,旗地的产生及性质,人物的生平事迹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八志以事系人,八表以年系人,与列传相互补充,条例鲜明,记载广博,有重要史料价值。嘉庆元年(1796)福康安等奉敕续修,四年(1799)完成,题为《钦定八旗通志》,俗称《八旗通志》二集。350卷。二集增辑了乾隆年间史实,以补充初集之不足。二书均有满汉两种文本。有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1985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点校本。是研究满族历史,尤其是八旗制度不可少的珍贵资料。

猜你喜欢

  • 观角

    见“贡觉”(993页)。

  • 纠哈汉

    即“恩克那力纠哈汗”(1871页)。

  • 埃也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名。属辽圣宗兴圣宫。

  • 大莫弗瞒咄

    靺鞨语音译,为勿吉、靺鞨渠帅(首领)的称号。“弗”,一作“佛”或“拂”。《满洲源流考》认为,满语谓“长”曰“达”,称“老翁”为“萨克达玛法”;“大莫弗”即“达玛法”,“瞒咄”与“满珠”(即满洲)音近,

  • 东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旧唐书》称该部分布“在 越河之北”。具体所在有二说:一说在今嫩江下游西岸支流洮儿河北岸,或说在嫩江上游之西。唐以后其名不见于史,疑为契丹所并。参见“室韦”(1748页)。

  • 满族姓氏

    满族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姓,即哈拉(hala)。《皇朝通志·氏族略》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的满族姓氏646个,谱外姓33个,合为679姓。从这些姓氏中,可看出满族与金代女真人

  • 噶曲

    参见“三教理”(50页)。

  • 令介讹遇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惠宗时(1068—1086)任米脂(今陕西米脂)守将。大安七年(1081)十月,夏国梁太后委大帅梁永能领兵与宋将种谔战于米脂城下,夏兵大败,米脂城坚守不破,后种谔密遣谍者劝降,遂

  • 纥便部

    契丹部落。又作析纥便部、祈纥便部。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八部之一。有人以为由※古八部时期之※阿大何(又作何大何)部发展而来。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

  • 临屯郡

    古地方政区名。汉武帝亡卫氏朝鲜国后,分其地置4郡,其为4郡之一,置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领15县,治东暆县(故址或说在今朝鲜元山附近,一说在江原南道江陵),辖境基本为东筸族故地,约南至今江陵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