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古八部

古八部

①契丹初兴时部落总称。一说“八”为泛指,非实数,东北古代民族多此用法,如室韦八部、敌烈八部、婆里八部等。一说即奇首八部,“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辽史》卷32)或“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卷37)八部名称,诸史多载,颇有歧异。其中以《魏书》为最早,该书《显祖纪》记为※具伏弗(《勿吉传》为“具弗伏”,《契丹传》与《辽史·营卫志》为“伏弗郁”。) ※郁羽陵(《契丹传》与《辽史》为“羽陵”。)※日连、※匹黎尔(《契丹传》和《辽史》记为“匹絜”和“”两部, 《册府元龟》和《通典》为“匹黎”。)※叱六手(“手”为“于”或“”之误, 《契丹传》与《辽史》记为“吐六于”, 《北史·契丹传》记为“吐六干”,《通典》记为“比六干”。)※悉万丹(《辽史·世表》记作“万丹”。)※阿大何(《勿吉传》记为“拔大河”,《契丹传》与《辽史》记为“何大何”。)※羽真侯(《契丹传》与《辽史》无此部)。 ②指契丹开国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史家一般将契丹建国前后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古八部为第一时期,相当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前后至唐贞观元年(627)前后(一说隋、唐之际,618年前后)。时契丹活动在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以北,潢河(今西喇木伦河)流域一带。这时契丹人畜渐旺,部落益增,开始为世所瞩目,见诸于史载。

猜你喜欢

  • 钦爱皇后

    见“萧耨斤”(2000页)。

  • 新罗道

    渤海王城赴新罗国的通道。为渤海5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渤海赴新罗的道路有东、中、西3条,此指从渤海王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陆行,经南京南海府抵新罗的中路(东、西两条皆为沿海岸线的水路,且东属“日本

  • 益喜策丹

    ?—1742清代西藏地方官员。全称为萨古巴益喜策丹、萨古巴罗桑尊珠,汉籍作色固鼐。藏族。原为班禅卓尼尔。康熙五十六年(1717),拉藏汗与准噶尔军战于达木,经五世班禅调解,未遂。雍正五年(1727),

  • 舍利畏

    ?—1274宋末元初云南各族起义领袖。亦作舍里威、舍利威或舍利。白族僧人。生于大理。宋理宗宝祐元年至五年(1253—1257),蒙古军在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率领下,深入云南,灭大理国,征服彝、白等各族各部

  • 塔尔巴哈台事宜

    书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永保撰。嘉庆十年(1805)兴肇增补。全书4卷。分疆里、城防、坛庙、田赋、关税、俸饷、军器、水利、卡伦、军台、贸易、牧厂牲畜等。是书取材多源于塔尔巴哈台档册,记述精审,

  • 杏山城

    古城名。位于辽宁省锦县西南40里,为辽西走廊要冲。城基2里许,东、西2门。明于此设广宁中屯卫杏山驿驻地。清崇德七年(1642),为明清松锦大决战战场。战后收入清版图。清入关后,隶锦州副都统辖下协领所管

  • 鲜于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丁零大姓之一。初见于《汉书》。主要分布于定州(治卢奴县,今河北定县)。一说出自春秋狄国鲜虞之后。频见于十六国南北朝史籍。如东晋太元十年(385),司马鲜于乞杀翟真于行唐,后长史鲜于得

  • 移赉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汉语音译,“移赉”意为“三”,“勃极烈”为“官长”之意,合为“第三位重臣”。因在勃极烈系列中位次于国论勃极烈和忽鲁勃极烈,故名。阿骨打建国后,设谙班、国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掌国政,

  • 辅政王

    清代对赞襄政务之亲王的封号。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太宗皇太极猝卒,年仅6岁的皇九子世祖福临即位,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同为辅理国政,是谓辅政王。寻睿王专擅而大权独揽,称摄政王;而郑

  • 秃里

    ①契丹语官名。又译作“吐里”。为※奚六部之官。一说全称“奚六部秃里太尉”。亦常称“奚秃里”、“奚六部秃里”、“奚秃里太尉”等。《辽史·萧拔剌传》:开泰(1012—1021)年间“累迁奚六部秃里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