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诸姓
魏晋时与鲜卑拓跋部保持朝贡关系之四方部落。史称“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共35姓(一说32姓),其中东方宇文、慕容2姓,南方茂春氏等7姓,西方尉迟氏等16姓,北方贺兰氏等10姓。诸部或姓大小不等,与拓跋部保持岁时朝贡,即政治上交聘或从属,经济上交换之关系。拓跋珪后,随着北魏国势壮大,兼并的部落日益增多,大都逐渐转为※内入诸姓,变成编户齐民。附:四方诸姓(三十五姓)表:
| 原姓氏 | 后改姓氏 | 原姓氏 | 后改姓氏 |
| 宇文 | 宇文 | 渴侯 | 缑 |
| 慕容 | 慕容 | 叱卢 | 祝 |
| 茂眷 (茙 眷) | 茂 (戎) | 和稽 | 缓 |
| 宥连 | 云 | 冤赖 (菟 赖) | 就 |
| 纥 豆 陵 | 窦 | 嗢盆 | 温 |
| 侯 莫 陈 | 陈 | 达勃 | 褒 |
| 库 狄 ( 厍 狄) | 狄 | 独孤浑 | 杜 |
| 太 洛 稽 | 稽 | 贺兰(一说 与贺赖同) | 贺 |
| 柯拔 | 柯 | 郁都甄(郁 原甄) | 甄 |
| 尉迟 | 尉 | 纥奚 | 嵇 |
| 步 鹿 根 | 步 | 越勒 (勤) | 越 |
猜你喜欢
根敦嘉措
1475—1542即二世达赖喇嘛。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名僧。生于后藏日喀则西北的达纳地方一农户家。3岁被认定为达赖喇嘛一世※根敦朱巴之转世。幼年随父学宁玛派密法。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11
乌珠
西夏语“皇帝”之汉译名,一作“兀卒”、“吾祖”。夏景宗李元昊称帝时,以“吾祖”之译名上书宋仁宗,宋朝臣认为有侮玩之意。
纳西
①族名旧时西部纳西族的自称。纳西族居住在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金沙江上游地带,略以长江第一湾流至东经100°4′处,自北而南分作东西两个区域。称谓颇多,大体东部的称为“公些”,西部的称为“纳西”。“纳”,
梁弥定
?—564宕昌羌国王。又作弥定。西魏大统七年(541),兄仚定死,击败※梁弥泰后,即王位。受魏封宕昌王。十六年(550),宗人獠甘袭夺其位,遂奔西魏。魏遣大将军宇文贵、凉州刺史史宁等将兵讨杀獠甘,复其
勐笼土把总
明清云南车里宣慰使司所辖傣族土职。明宣德间(1426—1435),刀庄霸食邑于勐笼。清雍正七年(1729),叭先随征有功,授土千总职。卒,侄刀阿兴降等袭土把总,传至召叭弄。
阿史德元珍
?—711唐代后突厥贵族。又作元珍。阿史德氏。早年在单于都户府检校降户,习知中原风俗及边塞虚实,后以事为单于长史王本立拘禁。及骨咄禄起兵反唐,请求复职。永淳元年(682),投骨咄禄,深受重用,拜为阿波
木赤赞普
吐蕃王朝传说中的第二位赞普。姓悉勃野。※聂赤赞普与王妃纳木木之子。藏史称※聂赤为首的7位赞普为“天墀七王”,其为之一。卒,子定赤赞普嗣。
参天可汗道
古道路名。唐天宝三年(744)回纥汗国建立后所辟。起自回纥可汗牙帐所在地乌德鞬山(今杭爱山)和嗢昆河(今鄂尔浑河)间、沿古丝绸之路北道入阳关经河西走廊,至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时回纥可汗尊称唐朝
领卢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即枢密之西夏语译名。后世称“蕃官名号”。
石门蕃部
宋代少数民族名。与临洮土羌接,唐代为曲、播等12州地(今贵州遵义至云南昭通一带)。俗椎髻、披毡、佩刀,居必栏棚,不喜耕稼,多畜牧。其人精悍善战斗,自马湖、南广诸族皆畏之。与※董蛮、南广蛮合称叙州(今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