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藤峡瑶民起义

大藤峡瑶民起义

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广西浔江上游瑶民反抗明王朝的斗争。因地方官吏横征暴敛,强夺瑶民田土肆意杀戮瑶民,诸瑶积恨。正统七年(1442),瑶族首领蓝受贰聚集数百瑶民,以大藤峡石门为据点发动武装起义,严惩贪官土豪,不久被害。侯大苟继起领导斗争。十年(1445),率义军攻破两广总督衙门梧州城,声威大振,附近各县瑶、壮、汉农民纷纷响应,队伍扩展至万余人,先后攻陷两广的化州、泷水、电白、德庆、荔浦、修仁、平乐、藤县等县城,围攻浔州、柳州、庆远等州府,并屡陷梧州城,振撼全国。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官兵16万会剿,侯大苟战死于九层楼山,1.7万多群众惨遭屠杀,大藤峡被更名“断藤峡”。翌年,余部在侯郑昂、王牛儿等领导下又夜袭浔州府城,杀贪官50余人,并一度占领容、藤两县。侯郑昂、王牛儿相继牺牲,但斗争并未停息。嘉靖七年(1528),大藤峡南部再度爆发了反抗斗争,朝廷命左都御史王守仁率军两万镇压。十六年(1537),侯公丁在大藤峡又掀起声势浩大的瑶民起义,频频出击,重创官军。明廷为彻底镇压瑶民的反抗,于十八年(1539)命蔡经、翁万达、田汝成等率兵5万血洗大藤峡,义军残部被迫星散山谷,延续近百年的大藤峡起义终于失败。

猜你喜欢

  • 海忠

    清朝官员。满洲正红旗人。字靖堂。道光六年(1826),任承德府知府,逾4年,擢热河兵备道。著有《承德府志》80卷。

  • 涅鲁衮

    ①见“耶律挞烈”(1316页)。 ②见“萧敌烈”(1997页)。

  • 青海额鲁特部

    蒙古部名。一称青海厄鲁特。清代青海和硕特、土尔扈特、绰罗斯、辉特4部总称。4部分牧而处,共28札萨克。其中和硕特部人最多,有21札萨克,土尔扈特部4札萨克,绰罗斯2札萨克,辉特部1札萨克。初不设盟,无

  • 斡勒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斡罗、斡鲁、兀勒。来源于部名。原居今黑龙江、乌苏里江合流处以东近海处,金景祖乌古鹖时迁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北。金朝建立后,很多迁出故地,如有的猛安迁到盖州(治今辽宁盖县)。后

  • 契丹藏

    “契丹大藏经”简称,又简称为“丹藏”。契丹王朝时期刊刻的汉文大藏经,故名。自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始,至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前后印成于辽南京(今北京),从藏经史看,仅晚于北宋四川益州

  • 察哈尔正红旗

    清察哈尔八旗之一。由康熙十四年(1675)迁置宣大边外的察哈尔部众及以后陆续来降的喀尔喀、厄鲁特部众合编而成,不设札萨克,由清廷派总管管理。是为总管旗。位于张家口外,东至察哈尔正黄旗界,西邻察哈尔镶红

  • 洞僚

    见“峒僚”(1646页)。

  • 混同江

    古水名。辽太平四年(1024)圣宗诏改鸭子河为混同江,始见其名。辽与金初仅指鸭子河(今北流松花江下段与东流松花江上段),后指今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清代指今松花江与黑龙江合流后之黑龙江流段。另说,《松漠

  • 阐化王

    明朝授予西藏帕木竹巴地方政教首领的封号。洪武(1368—1398)初,遣使招谕卫藏,令举元故官赴京授职。帕木竹巴地方元故灌顶国师章阳沙加监藏“为番推服”,明廷准其一仍旧职,并赐玉印、彩币。六年(137

  • 破六韩孔雀

    ?—525?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军将领。族属匈奴,破六韩氏(潘六奚氏)。匈奴单于后裔。先祖潘六奚封右谷蠡王,后世遂以为氏。以骁勇著称,世袭部落首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一说五年),随族人※破六韩拔陵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