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诗词>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接龙

接龙

苗族民间祭祀风俗。又称邀请龙,敬龙。苗族以龙为吉祥富贵之象征,备加崇敬。祭祀时祈祷龙神庇护地方安宁、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湘西、黔东比较盛行,黔东南、桂北等地也有类似庆典。每年二月、八月或十月中择日举行。有以户或村寨接龙之分,祭法大体相同。接村龙时,多备一头小白水牯牛,户接龙则用猪。以户接龙时,在接龙前几晚,男女老幼云集主家说古、击鼓、吹唢呐、唱歌、谓之闹龙。接龙时,亲朋皆着盛装参加祭典,主家设神座于堂屋,摆供物。院内放两只猪,绑着脚,用木桩将猪钉卧于地上,用来祭雷神和龙神。由身着按龙衣裙、头戴接龙帽的两名妇女,分别由巫师带领到两个水井去接龙和接雷。此时,忌禁吹唢呐、敲锣鼓。接龙途中,插五色花纸。至井边,接龙巫师念请龙咒,接雷巫师念迎雷咒。仪式后,妇女手提清泉水一壶,打伞而归。主家敲碗迎接,将泉水装入碗中,加酒、银粉、朱砂,再用石板盖之,俗称安龙。经祭龙、接龙、安龙后,届时男女青年对唱情歌、跳舞等,尚有其他娱乐活动。全寨接龙时,届时,由一族之长带领,各户主妇均去接龙,依次列队去水井接龙归。各户安龙,唱接龙歌,全村欢腾。今各地仍举办此类祭祀活动。

猜你喜欢

  • 八大人官

    北魏初期官名。由※八部大夫演变而来,既保留鲜卑往昔八部之制的特色,又杂揉汉地官制。北魏神瑞元年(414),明元帝拓跋嗣命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魏书·长孙嵩传》载,长孙嵩“与山阳侯奚斤

  • 伯要儿

    见“伯言儿”(1090页)。

  • 耶律天祐

    金末投蒙将领。契丹族。为河北西路安抚使※耶律忒末子。早年仕金。成吉思汗九年(1214),率众3万随父投蒙,入蒙后授招讨使。十六年(1221),从父略邢、洺、磁、相、怀、孟等地,多获战功。次年,父致仕,

  • 德勒伯克

    见“答里巴”(2239页)。

  • 布喇干呼图克

    成吉思汗陵(八白室)祭祀用的灵物。蒙古语音译。“布喇干”意为“貂”,“呼图克”意为“神圣”、“尊贵”、“幸福”、“吉庆”等。该灵物由貂皮和五色绢绸组成,蓬松地扎在一起。平时置于成吉思汗灵柩东西两侧。每

  • 兰州土知州

    元明纳西族土司。至元十二年(1275)立,隶丽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授克罗(罗克)为知州(十七年实授)。《天下郡国利病书》:“兰州土官罗克,本州人,亦仕元为万户,至本朝洪武五中率众来归,以军

  • 尼雅

    新疆地名。见《新疆图志》等书。又作尼亚。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即今民丰县治。1945年由和阗县析置民丰设治局。1947年改设民丰县。县北尼雅古址为古代精绝国地。

  • 元光重宝

    见“交钞”(875页)。

  • 突吕不也

    见“耶律突吕不”(1327页)。

  • 佳乌

    桦树皮船。鄂温克语音译。旧时鄂温克人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一般长约1.8丈,高2.5尺,腹宽2尺,两头尖细而稍向上翘起。大者可乘五六人。用松木作船架,以夏天扒下加工后的桦树皮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