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河南沁阳县城内自治街。俗称北大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前有厦殿,面阔3间,单檐歇山,蓝琉璃瓦盖顶。拱端透雕龙头、庭院四隅有4座讲堂,最后为大礼拜殿,成长方形,与客庭均为绿琉璃瓦盖顶。檐下斗拱浮雕花草、殿内梁枋施有彩绘、柱下磉墩石雕十分精美。后殿窑窝,上部挺拔高耸、为楼阁式。顶部为蓝琉璃质构件组成。殿内为瓮砖砌筑,不用梁柱,似作穹庐状,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此殿为中国古典风格与阿拉伯风格结合之建筑。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之一。在河南沁阳县城内自治街。俗称北大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前有厦殿,面阔3间,单檐歇山,蓝琉璃瓦盖顶。拱端透雕龙头、庭院四隅有4座讲堂,最后为大礼拜殿,成长方形,与客庭均为绿琉璃瓦盖顶。檐下斗拱浮雕花草、殿内梁枋施有彩绘、柱下磉墩石雕十分精美。后殿窑窝,上部挺拔高耸、为楼阁式。顶部为蓝琉璃质构件组成。殿内为瓮砖砌筑,不用梁柱,似作穹庐状,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此殿为中国古典风格与阿拉伯风格结合之建筑。
元代云南景东甸傣族首领。泰定二年(1325),举兵北进,元廷命云南行省督部兵捕之。次年,遣子与诸土官入朝献方物,赐以符印。后受封开南州(治今云南景东县北)土官。四年(1327),复率兵入扰,云南行省招
西域古国名。王治尉头谷(今新疆阿合奇县哈拉奇一带)。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300,口2300,兵800。国王之下设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1人。居民从事游牧,兼营农业。衣服类乌孙。汉通西
旧厅名。在今黑龙江省南部。辽肇州。元肇州屯田万户府地。明撒察河卫。清为郭尔罗斯后旗地。光绪三十年(1904,一作三十二年,1906年),以该旗垦地置此厅,治古城。为清实行放垦,割蒙旗土地而设的行政区划
民国时掌管蒙古、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1914年5月,袁世凯政府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后,由※蒙藏事务局改置,形同清※理藩院,地位与各部并列。直隶大总统。设总裁、副总裁、参事、司长、秘书等。
?—1808清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活佛。内蒙古科尔沁达尔罕旗人。公喇里勒坦子。被选定为雅克察尔济呼毕勒罕二世,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行坐床仪式。三十六年、五十五年(1790)、嘉庆二年(1797
水族丧葬习俗。即第二次葬。第一次称※停棺待葬”。巫师依水书择定吉日,举行正式埋葬。丧家必备素食款待宾客。放鞭炮、设置歌堂、芦笙场。芦笙、芒筒、锁呐吹奏者们围圈跳舞。由一人手持一根用白鸡毛裹扎的竹竿,长
蒙古部落分支名。一称京师额鲁特。清代住居北京额鲁特人专称。准噶尔部台吉达瓦齐属裔。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达瓦齐惧,率众遁格登山,为喀喇巴鲁阿玉锡等袭败。复走乌什,为乌什伯克霍集斯诱执,献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钮金印。中统二年(1261),拖雷第九子末哥之子昌童始封。其子伯帖木儿、孙卜颜帖木儿袭封。卯泽驸马于至顺元年(1330)亦受封。
?—1364元朝宦官。又作王不花。高丽人。朴氏。与顺帝完者忽都皇后同乡,以宦官入事皇后,受宠幸,官至荣禄大夫、资正院使,执掌皇后财赋。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与皇后谋使顺帝禅位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
又称锡克沁千佛洞、焉耆明屋。“明屋,”维吾尔语意为“千间房”。为古焉耆国的佛教遗址。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42公里处。分南北两区。大殿、佛塔、僧房均为土坯建筑,均已颓圮。出土大量佛头像、壁画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