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阳桥
侗族著名※风雨桥。又名永济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北20公里处程阳村旁。1916年建成。全长64. 4米,宽3. 4米,距河床高16米(一说10.6米)。共有4孔5墩,每孔相距14.2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身由8根连排大杉垒成上下二层横梁,下有无数竖柱支撑。顶覆青瓦,桥面铺板,两侧有长凳,成长廊走道,供行人避雨休息。桥顶建有5座亭阁,互相对称。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榫衔接,结构精巧。亭与廊檐绘有彩色图案。远观雄伟,近看精巧,为侗族地区桥梁之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著名※风雨桥。又名永济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城北20公里处程阳村旁。1916年建成。全长64. 4米,宽3. 4米,距河床高16米(一说10.6米)。共有4孔5墩,每孔相距14.2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身由8根连排大杉垒成上下二层横梁,下有无数竖柱支撑。顶覆青瓦,桥面铺板,两侧有长凳,成长廊走道,供行人避雨休息。桥顶建有5座亭阁,互相对称。整座桥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榫衔接,结构精巧。亭与廊檐绘有彩色图案。远观雄伟,近看精巧,为侗族地区桥梁之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56元朝大臣。康里人。字士廉。冀国公秃鲁子。母为宁宗乳母。初充顺帝宿卫,有口才,深受宠信,累官殿中侍御史。因恃势谋害大臣脱脱,贬南安,后召为礼部尚书,迁同知枢密院事。因趋附右丞相脱脱,与左丞相
?—1664清初蒙古王公。茂明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锡喇奇塔特次子。驻牧于呼伦贝尔,均称阿噜蒙古。崇德元年(1636),归附清朝。三年(1638),从睿亲王多尔衮征
①见“图鲁博罗特”(1438页)。②见“固始汗”(1431页)。
云南土司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其辖境“东至孟琏,南至孟定,西至潞江,北至大侯”,即今云南镇康县境及其附近地区。旧名石甸,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镇康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
以子女名同父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发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盛行于父系氏族公社确立之后。其时,父系家长从维护自己和子女的权益出发,利用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变※母女连名制为父子连名
见“萧斡”(1991页)。
渤海国宗王。第十一世王※大彝震子。彝震在位时(830——857),奉命入唐朝贡(一说在公元838年),带回唐文宗敕大彝震书,书中称彝震“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在列举给渤海官员赐物的名单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哈里、哈剌卫。永乐四年(1406)置。《满洲源流考》作哈鲁河卫,并说哈鲁河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城以东,流入屯河(今汤旺河)。
西藏珞巴族对被保护户的称谓。其因势孤力弱、家境贫困、与异家结仇或逃婚等而投靠有影响的氏族首领或有势力之家。一般需送礼征得保护人同意后方可在保护人住房周边建房定居。以借地或开垦氏族公有地谋生。其为独立经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原居漠北,后与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同出阴山南徙。晋代与乞伏氏相随,先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治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等地。约东晋初,乞伏述延